海洋大熊猫丨它的名字叫中华,但在中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珠江口一带的渔民出海回来,都会跟家里人描述自己看到的一幕奇景:如草莓牛奶般颜色的海豚三五成群跟着自家渔船,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嬉戏、跳跃。 而这些可爱的海豚就是海中的稀世珍宝——中华白海豚。 早在唐朝我国就有了关于它们的记载,一直到清朝初期,中华白海豚依然在东南沿海区域随处可见。 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们靠海而生,因海而兴,格外信奉妈祖。 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民众的保护神,是东方海洋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信仰。 而据说,每逢春天妈祖生辰,总会有一群中华白海豚出现在台湾海峡两岸,人们看着一只只粉红精灵跃动在海面上,像特地来为妈祖贺寿的喜庆队伍。 因此,中华白海豚又被称为“妈祖鱼”,两岸妈祖信众都对它既尊重又保护。 直到年,欧洲探险家彼得·蒙蒂(PeterMundy)在珠江口首次目睹了白海豚后,在其探险日志里形容它们的出现“就像一颗颗明珠,在珠江河口闪烁夺目。”并将它们命名为——中华白海豚(SousaChinensis)。 “中华”二字,代表了它们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 珠江口外海的中华白海豚,每年都会游回珠江三角洲特别是香港海域繁殖后代,渊源颇深且有回归之意,它们成为了年香港主权移交的吉祥物。 然而现在,能够看到白海豚嬉戏的人越来越少,聊起中华白海豚,渔民们用得最多的词是“想当年”…… 以前,中华白海豚在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都有分布,20世纪60年代在厦门港随时可见,在珠江口(包括香港)和北海水域种群资源较为丰富。 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水质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海面上船只越增越多,白海豚的栖息地却变得越来越小。 生活环境恶化,食物日渐匮乏,野外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面临濒危的困境。 近几年,媒体曾不止一次报道过中华白海豚误入淡水流域的新闻。但毫无例外,这些新闻最终都以悲剧收场。 内河环境绝对不适宜中华白海豚居住,逗留太久,等待它们的就只有死亡。 专家们想尽办法去解决和拯救,但都是无法保证效果。 “广州有一只中华白海豚被赶回大海后,第二天还是跑回河道,并且健康更差了。”无数次参与拯救活动的海豚专家林文治如是说。 到底是白海豚游不出去,还是不想游回大海? 人们至今不知道答案。 关于中华白海豚们面临的危机,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开亚认为,这都是源自于人类自己对于海洋环境的肆意破坏。 “海洋污染、填海围垦等人为因素会恶化和缩减中华白海豚的栖息环境,渔业资源枯竭破坏了海洋生态链,船舶交通和海底爆破会对中华白海豚造成直接伤害。” 要保护到位,就要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让中华白海豚能在干净、清洁的海洋里畅游。 目前,中华白海豚已经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物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级保护级别,同大熊猫一样被视为国宝,有“海洋大熊猫”之称。 海洋很危险,人们很无奈。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科学,单独靠建立几个保护区来保护中华白海豚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方的参与和公众的行动。 为了保护白海豚,广西渔民林强坚持了10年“业余工作”。 每周至少出海三次,每次在海上至少漂泊2小时以上;加油、开船、观测、录像、GPS定位、录音、记录、整理资料上传给专业的研究团队,还要负责提醒过往的渔船和游船注意避让海豚,以免碰伤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 要解决野外生存环境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保护中华白海豚的行动却刻不容缓。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保护及监管,中华白海豚很可能面临灭绝,“海洋大熊猫”将一去不复返。 庆幸有关部门的倡导和专家们的介入,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中华白海豚的珍稀性,积极投身和加入到保护中华白海豚的队伍中。 目前,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已经与中华白海豚保育基金会及珠海淇澳岛白海豚保护基地展开了深度合作,从遗传学、分类学、繁衍与生命周期等方面,对中华白海豚进行专题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保育工作。 作为拥有全球最大中华白海豚展示种群的海洋王国,将集保护、救助、科研、科普、宣传等工作于一身,让游客在观赏到中华白海豚的同时,了解更多关于中华白海豚的科普知识。 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保护海洋环境的行动中来,一起为保护这种珍贵的国宝而努力,还中华白海豚一个真正宜居的家。 参考资料: 1、《中华白海豚,一生不断变化颜色的五彩海豚》,作者:洪家耀 2、《南海与九龙江的三种海豚》,作者:周开亚,李悦民,钱伟娟 3、《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初步调查》,作者:贾晓平,陈涛,周金松,郭智 文 隔壁老白 图 长隆、网络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bhjb/1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柏芝麻麻好示范,环保意识get起来
- 下一篇文章: 澳台12月新邮中华白海豚畅游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