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说书认识出版机构
本文字数:字 阅读时间:因人而异 出版社身份 做为读者,我们首先得明确一点,凭出版社选书不是完全科学的做法,尤其是今天出版格局多元、市场混杂的时期,而且以后也愈加严重。很多读者朋友在书店都会说到这个出版社好,那个出版社差之类,没错,出版社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系,但今天已经不能绝对化了。 中国现有的出版社余家,民营出版商、独立出版人则更多,任何公开发行的正规出版物(书籍)都必须有国家配给的身份证--书号,而书号就分配在国有出版社手中,如果私人(各种出版商、出版人)要出版书必须得到出版社的书号,这就产生了很多书是私营出版而使用出版社的书号,比如《百年孤独》是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而实际上它是北京新经典文化公司引进版权并策划编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和南海出版公司没有什么关系,它的整个编辑过程和后续的发行都和地处海南的这家出版社没什么关系。 新经典文化公司是目前国内最有代表性的民营出版公司之一,包括“东野圭吾系列”《窗边的小豆豆》《平凡的世界》“张爱玲系列”“三毛系列”“爱心树绘本”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书都出自其门下,可以说实力之强可匹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出版社了,那有人问了,这么强大的公司,新经典文化为何不自己申请个出版社?没错,中国目前还不允许有私人出版社机构,能有出版发行公司已经是“特社”的表现了,并且这种“公与私”的联姻还将持续下去。建国后的民营出版公司起源于年代末,兴起于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洗牌,尤其是前后数年的合并重组,现在能剩下的民营出版公司多少还是具备其特质的,当然散兵游勇也一直存在。而且近年的自媒体出版现象风起,越加多元小众的出版面貌丰富着出版世界。 而出版社这个数十年的事业单位现在也已经是转制企业了,除了部分带有“人民出版社”字样以及盲文、少数民族文字和军队等部分出版社保留事业性质外,其余的出版社都改制完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出版社后面冠有“公司”二字,这样一来,编辑资源提高了活跃性,而“没有资源”的出版社要生存也得要想办法做市场。图书出版也变得越加纷杂,各种选题、内容层出不穷,好书、劣书驰骋市场。 我们还看出版社的牌子吗? 是的,此时你明白了,看上去这书是某某出版社出的,但是出版社并不是其“真身”啊,呵,出版社靠得住吗? 应该说社名大体还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很多出版社是基本不和民营公司“合作”的,比如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上海地区的诸多出版社等,他们出版的书代表了出版社的品质高低,最明显的比如古籍板块,中华、上海古籍就形成了一个高度。 出版社和民营公司合作有好有坏,并非民营的就粗制滥造,而出版社的就未必有质量保证,为了验明正身,还是要看书本身。 以下是笔者梳理的出版社,按质量排列,这个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呢?基本看这三项: 1 选题内容,写译水准 2 编校质量 3 装帧设计,印制质量 三者的比例也许不一,取其综合值。 1 商务印书馆 年诞生,中国最老的出版社,政商背景深厚,民国时期是一个综合大资本企业,出版过“万有文库”、各级课本等风行全国,建国后以引介西哲经典和语言工具书编撰而知名,商务是语言研究重镇,出版社有多个自己的研究室,可见其深厚底蕴。 近年来,商务一改往昔的选题保守作风逐渐放开出版范围,并且一度和民间的“三辉图书”合作,目前旗下也有“文津出版”、地方分社等机构,这些信号都显示商务在做重大改革,破立之间,有得有失,但是面对商务这块招牌,其质量保证在比较中依旧是毋庸置疑的! 图片注释:年商务印书馆创业时,初设在江西路德昌里的厂屋。(图片来自网络) 2 中华书局 我国“第二老”的出版社,年创办,民国时期与商务是老冤家,年后它和商务都保留下来,至今人们提起“中华”二字,都觉得是金字招牌。 没错,在古籍出版方面无人能匹,也是最早迈开步伐向流行文化、市场出版靠拢的大社,早期的百家讲坛是他们的成功案例,而学术古籍出版这块一直欣欣向荣,让人诟病的就是一些重印书不断提价,中华的国学与商务的西学共同构建中西文化的双壁。 图片注释:解放前,中华书局编辑部内景(图片来自网络) 3 三联书店 三联一出生就带着红色背景,建国后长期并入人民出版社,年独立建制,老一辈文化人在这里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对于三联的理解是一群革命知识分子的精神后花园,所以他们率先出版过很多别人不敢碰的书,也有出版《金庸作品集》这样的创举。 三联除了一直守住“人文出版”这块范围,还有《三联生活周刊》、《读书》、韬奋24小时书店等为人称道的品牌,三联出版在80-90年代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甚至超过任何一家出版社,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然后,如今的三联多少还是有些变味,几经内部风波,人心不似先前! 图片注释:三联书店·24小时书店 4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文社历史悠久,社号是02,可见其重要性,新中国文学出版的老大哥,在早些年代,此社可谓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出版的风向标,能在人文出书是无上光荣。 到了年后,引进《哈利波特》的同时,“外国文学名著文库”也匆匆收尾,外国文学这块有些停滞,而国内当代文学佳作的减少也很明细,这两大块的好书都急剧下滑,他们的副牌外国文学出版社已改为天天出版社。 时代洪流下,人文社仍在整合优质资源,原创、翻译这两大块本身就是要实力,靠这吃饭理家的人文社依旧有新动作,比如今年的新版“网格本”;同时上海99读书人也与人文社保持合作,我们期待人文社有更多的创新。 图片注释:新版“网格本” 5 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创立,上译社今天虽然有些没落,甚至被部分人认为不如译林出版社了,这让老一代外国文学爱好者情何以堪?而且上译和人文一个很大不同是出版了大批社科学术精品,至今放在五星区域依旧合适。 但是,上海出版人的底牌还是硬的,上译每年还是奉献出一批文学作品,尽管包装上被文艺小资推崇的风格占领,尽管纸张不尽如人意,设计还是很新潮的。“守正出新”这个词用在90年代的上译社甚好,而现在只有新,那些“正派”的经典货还是要出的,翘首期待。 6 北京大学出版社 此社可谓是大学社里面人文出版综合实力最强的,不卑不亢是我对此社的理解,他们很多书如果放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出肯定大放异彩,但是北大社就是这样自顾自的出着,不疾不徐,如“博雅”等品牌,在装帧设计、印制上面北大社也毫不逊色,大气而严谨,或许因为他们有教材出版和特色板块支撑,人文社科书不大做营销,这也是他们的一种风度吧。 7 上海人民出版社 地域性出版社中,上人社一直是独当一面的,其综合出版的力量不容小觑,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思想前沿阵地,后领头组建世纪出版集团,现在旗下的主要出版品牌包括“文景”公司等,这家老出版社新意不断,但是在今天沪版书普遍消沉的时期还是颇令人扼腕的。 8 上海古籍出版社 这是一个专业出版社,除了各种古籍,似乎别的都不沾,这是与中华书局很大的一个区别,从选题到装帧都保持八九十年代的范儿,在这里更能窥看老牌的作风吧。 9 法律出版社 法律社除了专业书籍出版的领先,还在于他们的人文情怀,他们出版很多人文思想类的书,比如胡适、金观涛等,甚至曾经有一本周耀辉的书。 中国政法出版社近年也出版有“雅理”等反响不错的丛书。法律社在中国目前的法制建设中我觉得担当了一种夯土工的角色,人们喷-击“公知”,而法律出版人洞若观火,他们始终用宽厚的胸膛承担土地的作用。 10 中信出版社 这是一家以引进版经管图书立业的出版社,经过多次改组,资源整合,现在已经是中国出版业的一艘航母型的出版机构。 各种类型都有涉及,如此多的品种都打榜重印,各工作室与出版项目的合作,使得该社综合实力迅速攀升。 理解出版社背景 诚意是做事情的出发点,诚意带来认真的过程,从而成果才有长久的价值。做出版,开书店都是如此,不得不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出版界尽管有诸多紧箍咒但还是因为很多富有激情的出版人创造性的构建出丰厚的果实。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出版社都会想法子出些好书,但是大多数人在那个干劲十足的年代都愿意付出才智辛劳,有几个人不愿意挥洒青春而荒废光阴的呢?尤其是那些经过浩劫、动荡后的老出版人,他们带出了很多新人...所以那时的出版社普遍都可以拿些东西出来,而不至于像今天某些出版社经年都难以贡献出什么了。 进入21世纪,19年已过,出版社机构几经变迁,市场的洗礼可谓大浪淘沙,读者对书的喜好倾向、感受可谓今非昔比。出版社是按性质分工而产生,大体分为几大类: 1 第一是负责理论宣传的人民出版社。 人民社的综合实力最强,尤其是地方的一些文艺、美术、少儿等出版社都是在80年代从人民出版社分离出来而组建的,比如译林出版社其前身为江苏人民出版社《译林》编辑部。 2 第二是隶属国家部委联及相关单位的出版机构。 比如解放军出版社(总政部)、世界知识出版社(外交部)、华夏出版社(中国残联)、电子工业、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信部)、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局)等等,另外中国作协有作家出版社,中国影协有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摄协有中国摄影出版社等,名目繁多。 3 第三则是各省市的分类出版社。 一般包括教育、文艺、科技、美术、少儿以及古籍出版社,比如江西目前有如下出版社:江西人民、江西教育、百花洲文艺、江西科技、江西美术、二十一世纪(少儿)、江西高校(大学社)共七家(音像出版社不计),江西以前还有名为豫章书社的古籍社,后撤。 4 第四类则是大学出版社。 包括全国各地区的大学,目前已经有多家高校、大学出版社。其他还有一些城市出版社,如南京、杭州、宁波、沈阳等。 出版社的创立和建制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很多专业出版社不再是那么专业,而有些出版社本不是自己的业务却变得“专”起来: 比如现在中国电影出版社的电影书籍没有几本被人提及,反而是后浪图书、广西师大等一些出版者在出电影书; 而中国戏剧出版社还能大量出戏剧曲艺的书吗?必定是没有几个普通读者的,所以他们思考的也许是大众市场类型的图书。 而少儿读物也不再只是少儿出版社一家的蛋糕,因为少儿市场的广袤似乎人人都想上来分杯羹。 选择出版社越发变得不能看名字入手。 走近民营出版人 最后,我们还要了解更加“神秘”的民营出版公司,民营出版公司可以简单说就是私人出版,尽管不一定就是某个人或几个人的,只是相对国企出版社而言。 另外还有不少与国企出版社合资合股的出版公司,这些原先的民营公司与国企出版社合作各占不同比例的股份,比如新经典公司和十月文艺出版社就曾经是这种关系,曾经叱咤青春文学和大众畅销领域的长江文艺出版社也因为有北京长江新世纪的核心竞争力而扬名市场; 而当今很多名气大的出版品牌不少已经是国企控股的,比如号称国内实力最强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就陆续收购了多家民营公司,这种选择是强强合作还是逼上梁山,都有可能。 凤凰传媒打造的文化MALL(图片来自网络) 民营出版公司的名字不是出版社,但是在有些图书的封面上或者版权页、书侧勒口和编辑说明中仍然可以发现其端倪,留意的读者大可以在其中发现奥妙。 在网络发展的今天,民营出版公司也在宣传自己的品牌,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我们知道了人文领域的后浪出版、理想国、三辉图书、上河文化、楚尘文化、汉唐阳光、浦睿文化、启真馆、铁葫芦、立品图书、六点图书、鹿书等,至于大众系的读客、读库、未读、果麦、中南博集、紫图、最世文化等都拥有自己的读者群,而类似果壳、译言等文化品牌旗下也会有出版板块。 民营出版正在以多种面貌、形式策划出版未来,而我最为敬佩那些有宗旨有规则的长期耕耘者,他们不是唯市场而动,而是把文化追求做为行业的内动力,限于所了解的仅有几家,其中包括后浪出版、理想国、三辉图书、楚尘文化、立品图书、六点图书等。 出版品牌参考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我还是列出以下出版社名录,仅供参考。 但是排座次,评星级已经无法客观的展示出版社、出版公司的面貌,尤其是非人文科学的理工、财经、技术等领域的出版社难判高下,对于以后的发展变化更是难以估量,所以请读者谨记:专业图书找专业作者和专业出版社大体错不了,冒出的大黑马也可以刮目相看,但是毕竟还是少的。 理想国译丛(图片来自网络) 人文社科出版及少量其他范围值得白癜风哪治的好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bhjb/3620.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不点梦游记十二海盗和海豚
- 下一篇文章: 我最喜欢的动物海豚金华柳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