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湾》

海豚的噩梦

至今我仍然记得在我小时候的“最喜爱动物排行榜”中,海豚位列第二,是居于狗与马之间唯一的海洋生物,毕竟海洋生物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内陆城市居民来说是陌生的——也不知它那优美的形体,绰约的身姿,抑或看起来总是在微笑的唇角是怎样愉悦了我(人长大似乎会畏惧越来越多的东西,小时候我能到院子里捉蚯蚓回家放进花盆中,能摸着湿漉漉的海狮微笑合影,长大后反倒纷纷敬而远之)。

获奥斯卡最佳的《海豚湾》是一部所谓的“行动”纪录片,故事的开始主人公里克·欧拜瑞坦言自己曾是海豚驯兽师,因自小与家附近的海豚相处,对它们的脾性十分在行,借由当时《海豚的故事》影视剧热播,海豚温特聪明勇敢的形象大火,里克·欧拜瑞趁势做起的海豚娱乐业一时间遍布世界各地。虽然赚得盆满钵满,里克却决不是为利益撇掉良心的那类商人,与海豚的朝夕相处让里克日益读懂了他们,海洋公园的机器噪音,疲累的训练,和并不广阔的游弋范围都让作为海洋生物的海豚不堪重负,起初他尽力地做改变,改变机器,减轻训练,换一种交流方式,直到一只与里克要好的海豚游入他的怀中,自主选择不再呼吸(海豚是自主呼吸型生物,即每一次呼吸都是有意识的),变成一具尸体时,改变里克命运的一刻就这样出现了——面对镜头,已然为保护海豚环保事业奋斗三十五年的里克白发苍苍,严肃地批评自己当年的愚蠢(我从前很羡慕人自我批评与检讨的勇气,无论写《忏悔录》还是面对真实的自己,后来我读到一句话:一个国家只有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有勇气正面面对它曾经跪着的历史。放在个人身上也一样)。

幡然悔悟的里克做起与曾经自己操持相反的行当,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太多的力量与太多的利益织就的供需网,谈环保从来都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也是在这时他听说了日本太地町关于海豚疯狂猎杀的行径,于是里克与本片导演一拍即合地决意前去进拍摄揭露,相比于一个人,一个小团体所能做的,让猎杀海豚的残忍与血腥曝光于世界,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反响或许能够唤醒更多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反抗声音(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桩党伐同异呢?没有绝对的正义,你很难说这是正义的施行,还是文化差异的产物。拍摄《党伐同异》的导演大卫·格里菲斯说人类整个历史发展史就是不断地党伐同异,诚不欺我),于是这部纪录片诞生了,它不单记录了海豚湾的血腥事实,也记录了日本政府相关机构漠然的态度,及当地渔民的暴力言行,所谓官商勾结最可怕,这个骨子里倔强,坚定又偏执的民族总是能最坚实地一致对外。所以我也会好奇的想如果渔民们的反侦察意识非常强,而里克等人又找不出那么多隐蔽拍摄的方法等的话,是不是这部纪录片就会夭折?那么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夭折的被我们无法看到的纪录片呢?也就像里克提及的两位因主持环保被暗杀的战友一样,这世界每天有多少人为接近真相而牺牲?似乎又是那个“长夜难明”的问题。不过回到这部纪录片,我认为可以从三层面进行思考。

首先,如果这是故事片,我想我很容易喜欢上主人公里克,并不是因为他从始至终代表着“正义”在对抗着太多的力量与阻碍,而是悔悟之心在他身上所爆发出的惊人能量——我常常觉得“爱”和“悔恨”是支撑一个人砥砺前行,百折不屈的最为忠实的力量。无论在什么样的影片题材中,这样的人物往往是最具有说服力的(选这样的主人公作为纪录片主角是很聪明的事,而如果恰巧里克没有反转的经历,却也在从事环保项目,我想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与角度也许会变得不同),有的人物会不停地通过思考发言总结,宣扬自我的哲学,而这样的人物本身的人生经历就是其自我哲学的最佳例证。我会羡慕他们曾经走错的路,也会由衷敬佩他们实现反转的勇气——换一个角度,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们也向世人证明了另一种可能。

其次是我始终感到不解的,海豚与鸡鸭猪羊牛有什么不同吗?我当然不会吃海豚肉,但我为什么不会吃呢?因为想到海豚很可爱,切割它似乎很残忍。可海豚与鸡鸭猪羊牛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我不会因此不吃鸡鸭猪羊牛的肉呢?我的“善心”似乎并不纯粹和公道,吃鸡鸭猪羊牛肉的我,我们又有无资格管制他人吃海豚肉呢?在宣扬保护海豚的同时是否也应宣扬保护鸡鸭猪羊牛呢?我给不出答案来。在认知层面爱护动物似乎是人类公识,但对于动物可吃与不可吃的界定本就有着各民族文化习俗差异,我们应当给食物予以尊重,可是尊重这等虚无缥缈的字眼如何体现呢?且就像我说的,海豚与鸡鸭猪羊牛其实没什么不同,世界上对于吃鸡鸭猪羊牛从无大的反对意见(素食主义者始终是少数),所以既然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吃鸡鸭猪羊牛肉,那么为什么不能是和它相类似的海豚肉呢?事实上这部纪录片也没有给我足够信服的答案,或许没有人能解答,我能够想到最好的方式是,吃与不吃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鸡鸭鱼肉,我们应该尽可能了解他们是怎么抵达我们餐桌的——我有过这样的生活感触,当我看到一把琵琶制作的全过程后,再看到这样乐器的陈列时,觉得它虽轻轻巧巧地摆在这里,却在我心头沉甸甸的……对酒,对米,对蔬菜瓜果,鸡鸭鱼肉,我想也应该这样,了解使我们懂得份量,也于无形中学会尊重与敬仰、感恩,也许个人有权利选择吃与不吃,选择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但无知才是最大的罪过。

最后是,在观影的过程中弹幕有很多谩骂日本的言论,我是不认同的,正如爱不分国界,恶言恶行也不分国界,每个国家都有可以被指摘的行为,我们应从中领悟的是警惕,警惕这样的行为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及思考面对这些行为时我们应如何做,捕杀与保护,吃与不吃,是一种选择。在看这部纪录片时,我也始终对美国观点,及美国人对日本的指摘十分警惕。去年中国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中有过短暂的一两句来自日本民众对“海豚湾”事件的回应,大意说日本资源匮乏,渔业本就是支柱,传统文化里即使捕鲸也是对鲸类生物的尊重仪式的(我认为这点是可信的,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确实很重),毕竟他们要维系生活,自海豚湾事件曝光后当地居民连带国家相关产业都遭受重创陷入低迷(我也发现很有意思的是,大家普遍似乎会认为我很喜爱兔子所以不忍吃的逻辑,但日本人可以一边喜爱鲸鱼,一边吃鲸鱼,一边举行感恩的礼仪,一边捕捉杀害,要西方人理解这样迂回的情感确实很有难度),但近年来又有兴起的趋势——这番发言可以算作小小的对《海豚湾》的回应,表达了另一面,因为当“海豚湾”纪录片曝光后,及就算在片中,这方面的声音也是被扼杀的。

即使是美名“纪录”的纪录片,同样也只能反映事件的某一面,美国人讲日本政府欺骗民众,刻意隐瞒,那在纪录片中导演也是经过对素材有选择的摘录剪辑进行编辑的,是否也算无意中做了隐瞒呢?拍摄背后是否还隐藏有更大的利益纠葛呢?没有人知晓,也许这个世界上只有在《工厂大门》《火车进站》这样最初的作品中才有最纯粹的“记录”形式,我们所能做的是不偏听不偏信,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不惧表达,并为自己的观点与选择负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bhjb/4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