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的新移民小说发展刍议

摘要:新移民文学从诞生之日就具有跨域特质。新移民作家通过作品的发表、出版、评奖和影视改编等一系列的文学活动,事实上建构起了一个跨国社会场域。新世纪以来,随着大量华人移民在生存状态上成为“跨国华人”,使得这一特质愈益显著。无论是作家本身的跨国环流状态,还是从“双重边缘”到“全面内转”的文学生产,以及作品中的大量跨国华人形象的出现,都昭示着新移民文学创作上的新变。就小说而言,这突出表现在回归主题的嬗变、故乡叙事和历史叙事的嬗变,以及底层书写、生态书写、创伤书写和中产阶级话语的书写等主题的嬗变。新移民作家的创作既有群体的趋同性,又有内部的差异性,使得新移民文学的面貌极为复杂,而且仍处在变化发展过程之中,具有多种的生长可能,因此,对新移民文学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持续追踪和思考的课题。

新世纪以来,新移民文学的小说创作呈现出相当繁荣的状态,每年有10多部长篇小说出版,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发表于国内文学期刊,在各类小说排行榜和文学评奖中也不时可以见到新移民作家的名字。在这20年的发展历程中,新移民小说在主题的拓展上发生了诸多变化。因此,在新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开始之际,梳理一下新世纪以来新移民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展现出来的新的特质是很有必要的。

一、新世纪以来新移民小说的跨域特质

新移民文学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产生、发展的,因此,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20世纪的新移民小说,其主题集中于异国场景中对故乡的深情回望或者新移民在移居地的生存窘迫、文化震撼、成功炫示等几类。这正是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契合的。在交通成本、甚至通讯成本高昂且不够便利的时期,故乡是重洋阻隔的难以回归之地,遥远的地理距离让移民带着对亲人的浓烈思念而下意识地美化着故乡:小桥流水,稻香蛙声,乡情淳朴,平和静谧。在唯美的雾霭背后,那影影绰绰的故乡有时不免有几分虚化。而从国门初开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初抵西方最发达区域的新移民的窘迫、悲欢与文化不适,也是他们最切肤的生存体验。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对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融入,不仅改变着本土国人的生活,也对全球的华人移民发生着潜在的影响。华人移民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都在某种程度上回应着这种变化。他们通过回国定居、回国创业和参与同故国的经贸文化往来活动而越来越深度地介入到故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变迁之中,这使得他们在生存状态上成为“跨国华人”。“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跨国华人既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重要载体,也是在东西文化融合与创新基础上形成的第三文化(TirdCulture)的建构者。”[1]华人移民的跨国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跨域经验,对于新移民文学的发展自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移民文学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起步的,很多作者的写作开始于中文网络,其原初的创作动机确实具有排遣异国孤寂、抒发个人愁绪与感慨的偶然性和无功利性。但当“留学生文学”发展到新移民文学,且开始成为内地的阅读热点,并引起研究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bhjb/8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