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意大利的童话故事:

审判官的鼻子[i]

有一位小小的婆婆,养了一只很小很小的白毛母鸡。这只母鸡,生了许多小得几乎看不见的小鸡蛋。小婆婆于是把这鸡蛋做了一些眼睛看不见的小饼。小婆婆把这些小饼搁在柜子里的时候,很高兴地说:“我可以吃一顿美味的晚餐哩!”

“嗡嗡!嗡嗡!嗡嗡!”

一只很小很小的苍蝇,飞到柜里把小饼全吃光了。小婆婆看了失声地喊道:“唉!唉!岂有此理!岂有此理!”她马上一直跑到审判官那里,请求判决苍蝇的罪状。

“你为什么把苍蝇放去了呢?你为什么不杀掉那只苍蝇,却跑到这里来告诉(状)呢?这真是―样蠢笨的事啊!”审判官说着,就拿了―根胡桃木的棍子交给小婆婆。

“嗡嗡!嗡嗡!嗡嗡!嗡嗡!”

小婆婆接了棍子,却看见—只苍蝇正很得意地蹲在审判官的鼻尖上,她就毫不犹豫地立站起来,很高兴地对着那鼻尖上的苍蝇,一棒打了过去。

审判官痛得叫起来:“啊哟!痛啊!啊哟!痛呀!啊哟!痛呀!……看不出你这小婆婆倒有这样大的力气!”

“嗡嗡!嗡嗡!嗡嗡!嗡嗡!”

最近在一本意大利童话集《长鼻公主》里看到这样一篇童话。当时读完,实在觉得有些奇怪。我心想:“为何会有这样一篇故事呢?”然后就试着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突然间灵光一闪,想到了荣格的心理类型学。于是,我就豁然开朗了,自认为明白了这个故事的所以然。

所以当即决定从心理类型学的视角来解读这篇童话。

然后,也就是在今天看到一位研究心理类型学的同行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bhjb/8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