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海岸线行走的第八年
中年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205/4573559.html 年10月31日,风和日丽,阳光穿过云层投射大地,福建省晋江市塘东村的村民蔡竞翔正在自己创立的海漂陈列馆里忙碌着。他细心地在刚从海滩捡回来的木头的空隙里栽种植物,表面铺上大小各异的石子,并将一同捡来的贝壳、珊瑚用胶水粘在木头表面作为装饰。制作完成后,蔡竞翔小心翼翼地将它挂到了海漂陈列馆的墙上。仔细算来,这已经是蔡竞翔在海边捡拾海漂物的第八个年头了。 蔡竞翔用木头、石子和贝壳制作而成的摆件。 (洪灼韵/摄) 原乡之家:垃圾巧变艺术品 坐落于福建省晋江市的塘东村是一个沿海村,这里不仅有独具闽南风格的红砖房的景色,还有绮丽的滨海风光。触角沙滩因其形状像昆虫触角而得名,是村子里一处特色的风景,长长的沙滩带连接着村子延伸到海中央,黄昏时“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赏,此外它还是不少珍稀鸟类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勺嘴鹬、黑脸琵鹭、黒鲷、红鲷、石斑鱼等生物都在这里繁衍栖息。然而由于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的影响,让这片海上银滩蒙上了灰尘。 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海洋垃圾中85%是塑料,到年,流入海洋区域的塑料垃圾量将增加近两倍,相当于全世界每一米海岸线将有50公斤的塑料垃圾。触角沙滩处于内湾的位置,海水的力量不足以将垃圾冲回去,海洋垃圾被海水拍打到礁石缝隙中或者沙滩上,久而久之垃圾在此堆积甚至会形成“垃圾岛”。商业化的过度捕捞也让该海域的鱼类资源十分紧张。 在沙滩上追赶着海浪,趁着海浪涌上来时捡起在海水中漂浮的垃圾。年11月,蔡竞翔和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到海滩上捡拾人们祭祀后留下来的纸钱和塑料袋,“纸钱上的金箔银箔飘在海里,鱼虾会吃掉,然后再次重回人的身体,或许有人就会因此得病。”蔡竞翔边说边捡起一个被海水冲到礁石缝隙里的塑料袋。 今年44岁的蔡竞翔出生于塘东村,从学校毕业后便到泉州市区工作和生活,逢年过节看望父母才会回到村子。年,一次偶然的回村之旅,蔡竞翔发现这片海滩和记忆中小时候的海滩似乎不太一样了。由于仍有工作要兼顾,无法回村定居,面对此情此景,蔡竞翔和几个朋友们约定,每有闲暇时间就到触角沙滩上捡拾海漂垃圾。“有的村民爱面子,觉得在海边捡垃圾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或者有些人愿意去做但是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畏缩。”原本村子里有一个老人家还有两个年轻人每天都在海边捡垃圾,后来因为家人的反对和街坊邻里的闲言碎语就放弃了。“也许不被人理解,但我还是愿意去做这个事情,即使它只有一点一滴的变化。” 年,蔡竞翔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这个村子里共创了一个共享空间——原乡之家,在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交流场所之余,他们将在沙滩上捡拾来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海漂物都堆放在这里。兴趣使然,设计专业出身的蔡竞翔将捡到的合适的海漂物带回家,组装成形状各异的小摆件,随着捡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蔡竞翔的“脑洞”也越开越大,一开始他只是做些放在桌面上的小摆件,后来做风铃、做花瓶,甚至还做出了桌子,有些朋友看到了都纷纷跑来找蔡竞翔,要一个摆件带回家当装饰品。 用珊瑚、石子、贝壳与灯泡制作而成的摆件。 (洪灼韵/摄) “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凝聚大家的力量,不要让别人很容易地将我们拆解掉。我们该明确,我们的心愿、目的是什么,我们所要改变的环境,不仅仅只是生态的环境,还有人文的环境。” 原本在市区工作的蔡竞翔一开始参加“原乡之家”项目只是来“搭把手”,没想到到后来却发现自己走不开了。 “(原乡之家)一开始是因为一群年轻人们,大家觉得现在村子出名了,我们需要一个文化空间,可以在这里看书、听音乐或者看资料片来了解这个村子。我将海边捡到的一些物品做成摆件,装饰了原乡之家。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原乡之家项目失败了。年,在和一个媒体朋友回忆原乡之家的创办经历时,我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让这些摆件发挥更大的作用呢?于是,我萌发了建立一个海漂陈列馆的构想。”蔡竞翔谈起自己的心路历程。 “如果将这些海漂物做一个分门别类来介绍它,也许可以让大家意识到很多东西它是有价值的,海洋污染可以通过废弃物再造这样的方式引起大家的重视,那么它就能发挥意义。”“如果建立这样一个陈列馆,我就想将这些都简化,简化成最直观的东西。” 海漂陈列馆:展览与公益并行 “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凝聚大家的力量,不要让别人很容易地将我们拆解掉。我们该明确,我们的心愿、目的是什么,我们所要改变的环境,不仅仅只是生态的环境,还有人文的环境。” 原本在市区工作的蔡竞翔一开始参加“原乡之家”项目只是来“搭把手”,没想到到后来却发现自己走不开了。 “(原乡之家)一开始是因为一群年轻人们,大家觉得现在村子出名了,我们需要一个文化空间,可以在这里看书、听音乐或者看资料片来了解这个村子。我将海边捡到的一些物品做成摆件,装饰了原乡之家。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原乡之家项目失败了。年,在和一个媒体朋友回忆原乡之家的创办经历时,我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让这些摆件发挥更大的作用呢?于是,我萌发了建立一个海漂陈列馆的构想。”蔡竞翔谈起自己的心路历程。 “如果将这些海漂物做一个分门别类来介绍它,也许可以让大家意识到很多东西它是有价值的,海洋污染可以通过废弃物再造这样的方式引起大家的重视,那么它就能发挥意义。”“如果建立这样一个陈列馆,我就想将这些都简化,简化成最直观的东西。” 顺隆小院内石板路的两旁种满了植物。 (受访者蔡竞翔供图) 年的3月初,海漂陈列馆正式完工。海漂陈列馆的墙上、桌上摆放着蔡竞翔做的各种小物件和装饰品。贝壳、黑珊瑚、破旧家具还有形态各异的石头和木头,经过蔡竞翔别具匠心的组装,成了富有美感的艺术品。由贝壳、玻璃和珊瑚拼装而成的摆件装上了灯泡,变成一个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的小夜灯;被海水反复冲刷变得圆润光滑的建筑垃圾,在他的奇思妙想之下,成了花圃的一部分;村民丢弃在沙滩边的老式雕花木床,蔡竞翔将床板上精美的雕花取下来,拼接在一起做成了杯垫。 展品做成了,但蔡竞翔对此仍然不够满意。“游客来参观时对这些展品都非常好奇,我就会跟他们介绍这是用什么东西、以及如何组装而成的。但有时候人一多就忙不过来了,所以我计划在每个展品的旁边都配上展品说明。”蔡竞翔指着一个摆件说道,“像这个摆件,底座是由被丢进海里的木头床板做成的。上面白色的部分,是我从海边捡来的动物的骨骼碎片,还有旁边的木头,形状就像一只跃出海面的海豚,而且经过海水长期的冲刷侵蚀,它的表面会形成一些比较好看的纹理。除了对展品进行介绍,让大家认识到海漂垃圾的价值以外,我还会配上一定的科普文字,科普这些垃圾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产生的影响。”蔡竞翔说,有朋友来玩或者周边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有兴趣的话他会送一些给他们。附近的学校也来找他拿过一些摆件,带回学校既能装饰校园,又能给学生科普知识。 木头经过海水冲刷,形状仿佛一只海豚正跃出水面。 (洪灼韵/摄) 村民蔡婷婷说:“大家都听说村子里建起了一个‘海漂陈列馆’,假期的时候在外省读书的孩子回到村里来,我就带他们去逛了逛,平常没什么时间,趁这个机会能让我们下一辈了解自己的故乡,有时外地的朋友来,我也能带他们去那里逛逛,作为村子的一员,看到家乡能有这样的发展变化,我觉得挺自豪的。” 游客张先生一家三口从距离触角沙滩公里外的泉港区驾车前来,在触角沙滩欣赏完风景,参观完海漂陈列馆后,顺便又在顺隆小院吃了一餐地道的闽南式饭菜。张先生说:“我觉得(海漂陈列馆)这一种形式很独特,也很有趣,通过这些摆件能让孩子有更多了解自然的机会。”在准备离开时,张先生的女儿还对着海漂陈列馆里的一个海马标本念念不忘,不断地问父母“什么时候才能再来海边看贝壳和海马”。 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蔡竞翔迎来了海漂陈列馆的首场公益活动“守护幼鱼”,活动旨在向社会大众发出“不吃子孙鱼,子孙有鱼吃”的倡议。塘东村附近的海域是很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黒鲷、红鲷、石斑鱼等鱼类它们在这里繁衍、生存,发源地不保护好,可持续的渔业资源更是无从谈起。蔡竞翔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有些渔民会用网洞特别密集的渔网捕鱼,连小鱼都一起捕捞上来,长此以往甚至可能会造成区域性的生物灭绝,对当地依靠捕鱼赖以生存的渔民们来说也是一种损失。作为海边长大的孩子,蔡竞翔小时候经常到海滩玩,“普通的居民可能不会思考到这个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熟知这些情况的人,我想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我不敢指望(这场公益活动)能有多大的影响,但至少周边的学校会组织学生们来看,在小朋友的心里种下保护幼鱼、保护海洋的观念的种子,我相信到了十年、二十年后一定会看到效果和变化。”“保护幼鱼”的公益活动作为海漂陈列馆正式开始的一个起始点,宣告蔡竞翔几年来的想法和努力大功告成,海漂陈列馆终于正式地走到了大众的视野里。 “守护幼鱼”公益活动在海漂陈列馆举行。 (受访者蔡竞翔供图) 毓英小学的陈同学曾与家长一起到海漂陈列馆参加“守护幼鱼”公益活动,年5月9日,学校组织五年级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她再一次来到了海漂陈列馆。陈同学两次来这里都十分有感触,“以前我不会注意吃的鱼是不是幼鱼,但是现在我会跟长辈说不可以吃幼鱼。”除此之外,她对陈列馆里展示的摆件也颇为好奇,“看了这些(摆件)我才发现,像贝壳、石头、碎玻璃,这些本来我们觉得没有太大用处的东西,经过制作也能变得很漂亮。” 触角沙滩是珍稀动物中华鲎的繁殖地,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市场对中华鲎的巨大需求催生了一些商业渔船在这片海域对中华鲎进行大规模的捕捞,导致近年来该片海域的中华鲎数量锐减。蔡竞翔对鲎的生存十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fzfs/10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昆明抚仙湖海豚湾亲子主题酒店翡
- 下一篇文章: 邀您一起pick义务段最美教室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