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临床康复成果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78514.html

水の物语

浅谈雷斯庇基《罗马的喷泉》

&拉威尔《沧海孤舟》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生命就无法延续下去。不过,水除了孕育生命以外,它的意义还体现在在什么地方?自古以来,水凭借刚柔并济的“大智慧”、有容乃大的“包容性”、纤巧灵动的“灵活性”、亦仙亦魔的“可塑性”、难以预测的“多变性”、自然而然的“流动性”等特点,成为古今中外文学家、艺术家的描写对象与寄托情感的意象选择。

这次推送,笔者选择了两部与水有关的音乐作品——《罗马的喷泉》与《沧海孤舟》,两部作品分别出自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与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之手。水在两部作品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但并非真正的主角。两位作曲家旨在用水作为背景,衬托出真正“主角”的艺术形象——其罗马城的喷泉以及海上航行的船只。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两位配器大师手中的两部精致的作品。

第一部分《罗马的喷泉》雷斯庇基作曲家与乐曲简介

“低调”的“全能型”作曲家雷斯庇基

一提到意大利作曲家,我们总会首先想到那些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多尼采蒂、贝里尼等伟大的作曲家,因为他们的歌剧在全世界的歌剧院都是“常客”,在大众中广泛传播。除了这些歌剧作曲家,或许维瓦尔第和帕格尼尼似乎也颇有“听众缘”,因为二者除了写下了听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以外,对于弦乐演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被人们熟知。与上述作曲家相比,这次推送的“主角”——奥托里诺·雷斯庇基(OttorinoRespighi-)就显得低调了一些。

雷斯庇基在笔者看来,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作曲家,也是一位被低估了的作曲家。首先,雷斯庇基最吸引笔者的就是绚丽多彩的配器,奇妙独特、绝非廉价嬉戏的音响效果给予他的作品不一样的色彩与表现力,这得益于他的老师——大名鼎鼎的配器大师——俄国作曲家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iAndreivitchRimsky-Korsakov-);其次,那就是极其优美且不落窠臼的旋律,他经常能够写出具有东方风格的、充满意象感的旋律,这一点除了他个人的旋律天赋以外,还有他另外一位老师的功劳——德国作曲家与教育家马克斯·布鲁赫(MaxBruch-),布鲁赫的作品最动人的就是梦幻甜美的旋律;最重要一点,那就是他是一位全面的作曲家,既能写歌剧、舞剧、歌曲,能写出像格里高利协奏曲、罗马三部曲这样精彩之极的管弦乐作品,能写出b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那种细腻精致的室内乐,也能写出优秀的改编作品,创作体裁的多样性使得他能够在歌剧作曲家遍地跑的意大利脱颖而出。因此他在学习与实践中博采众长,他的作品除了植根于意大利歌剧式的抒情(比起“德奥味”浓重的布索尼,雷斯庇基还是很“意大利”的)以外,有印象主义考究微妙的色彩变化,有理查·施特劳斯瑰丽的音响效果与细腻的织体,继承了拉威尔与柯萨科夫强大的配器,也有浪漫主义那种富有表现力的情感表达……因此雷斯庇基虽然是一位地道的意大利作曲家,但是我们很难将他归入某一流派当中。

雷斯庇基像

有一种说法就将雷斯庇基算作印象主义作曲家,而且这种说法似乎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比如耶鲁大学的公开课《ListeningtoMusic》当中,CraigWright教授就将雷斯庇基的名字列在德彪西、拉威尔之后。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雷斯庇基音乐色彩的丰富度与微妙变换就能够体现印象主义的特点,不过这种说法也有待商榷。原因就是印象派本身的“标准”就不是很清楚,比如德彪西与拉威尔都是所谓的印象主义,但很多时候二者的音乐差别较大甚至截然相反——德彪西朦胧且非传统的和声、模糊的节奏与拉威尔清晰的旋律、明确的节奏完全不同。如果一定要把雷斯庇基划入印象主义音乐,那么他无疑更接近拉威尔(尤其是配器才能),这也是笔者在这次推送中将二者的作品放到一起的原因。

雷斯庇基的“全能”不仅仅体现在创作上,也体现在他的身份上。除了是一位作曲家以外,他也是一位演奏家,而且它所精通的乐器不止一种:年,雷斯庇基举办了个人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年成为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首席中提琴手;20世纪之后,雷斯庇基又以钢琴家以及指挥家的身份出现在欧洲各地的舞台上。除了能写能弹以外,雷斯庇基在音乐教育领域也有一定贡献,在-年,雷斯庇基担任意大利圣契西利亚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罗马的喷泉》就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并在最后两年担任该学院院长。多重身份以及丰富的阅历让这位大众眼里“低调”的作曲家显得毫不平凡。

往期雷斯庇基作品推送

永恒之城的自然守护神:雷斯庇基交响诗《罗马的松树》解读完成于.4

关于罗马三部曲之《罗马的喷泉》

雷斯庇基最著名也最被人们称道的作品,当然要数“罗马三部曲”:《罗马的喷泉》(FontanediRoma)、《罗马的松树》(PinidiRoma)与《罗马的节日》(FesteRomane)(按创作时间顺序排列),这三部交响诗有共性,也有不同。最明显的两个共同点就是借助不同的载体(各式喷泉、各地的松树、不同的传统节日)来展现罗马的文化与风土人情,以及精美绝伦、生动形象的配器。至于不同点,笔者想从表面与内容两个维度来看会更清楚一些:从表面上看,不论从体量还是复杂程度,三部作品一部比一部都要往前更进一步,创作于年的《罗马的喷泉》是最“小清新”的一部,在三部曲里长度最短,在乐队编制上比后两部要少一些奇奇怪怪的乐器(比如《松树》的摇响器、留声机与特色铜管乐器,《节日》的曼陀铃,即便如此,《喷泉》编制依旧很大);从内容上看,《喷泉》有着明显的时间顺序,即黎明-清晨-正午-黄昏,这一点在后两部作品当中是没有的。除此以外,三部作品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喷泉》除了描绘景色以外,还有神话故事的内容(第二与第三章,到后面笔者会谈到);《松树》侧重画面感与聆听体验,使得听众更能在聆听的同时身临其境(譬如第三章留声机的使用、第四章由远及近的渐强与场外铜管乐);至于《节日》,则侧重文化与人文风情,意大利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被渗透到《节日》的每一个音符当中。

我们了解了雷斯庇基作曲家以及罗马三部曲的基本情况后,现在,笔者就带各位到罗马的各式喷泉那里走一遭。

乐队编制

木管组:1短笛2长笛2双簧管1英国管2单簧管1低音单簧管2巴松

铜管组:4圆号3小号3长号1大号

打击乐及色彩乐器组:1组定音鼓1三角铁1组钹1钟琴1组管钟2竖琴1钢片琴1钢琴1管风琴

弦乐组:第一、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低音提琴组

全曲演奏时长约为20分钟(6+3+4+7),乐章之间无停顿

乐曲分析

第一章:黎明时分的茱莉亚峡谷喷泉

LafontanadiValleGiuliaallalba

第一乐章,作者描绘的对象就是黎明时分的茱莉亚峡谷喷泉,这个喷泉并没有后面三个那么有名,以至于关于这个喷泉与这个地方,笔者基本什么也没有查到。不过幸运的是,作曲家留下了宝贵的文字描述,他是这么说的:“黎明时分,畜群经过潮湿的茱莉亚峡谷街,畜群的队列与喷泉周围的雾气构成一幅明暗相交、若隐若现的田园图画。”可见,作曲家旨在描绘一个安静的、雾气渐渐消散的、有畜群与喷泉点缀的黎明。

第一乐章有着清晰的三部曲架构,但是内容较为零碎,不过这些材料的辨识度很高,因此我们不妨将每个材料进行命名。

首部以第一小提琴寂静的泛音以及第二小提琴流动织体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带弱音器)拉开序幕,两支双簧管携带着第一个重要材料接踵而至,这是首尾两部最为重要的材料A。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细腻多变、清新典雅、仿佛带着新鲜雾气到来的材料A:它气息长大,有很长的连线;它节奏复杂,有四分附点音符、十六分五连音以及八分三连音等多样节奏的并置;它有田园色彩,归功于双簧管这件乐器。随后,富有磁性的降B调单簧管带着八分二连音三连音交替出现的材料B登场。材料B没有材料A的线条那么长,但有着东方的、异域的色彩,原因在于五度的跳进。很快,在材料B的余音当中,短小精悍的材料C由第一双簧管奏出,这个材料也有B的五度跳进,但机灵跳音与同音反复褪去了B的神秘感,酷似鸟类的名叫。顺便提一句,这个材料的重要性仅次于A。C首次出现后,双簧管将C交给带弱音器的第一圆号,自己奏出一个新材料即D,这个材料以八分三连音为主,在这个乐章并没有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用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fzfs/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