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屡屡发誓不买书,却还频频下单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我不善交谈,常常是问多少答多少,甚至问无所答,只乐于做个听众、观众。即便轮到自己发问,多半难以深入。朋友戏谑为谈话终结者。自知这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种表现,因而时时藏拙,惹不起就躲。能不面谈的尽量不面谈,幸好现在通讯方式发达,借助各种交谈工具,也能解决许多事情。但常常羡慕那些不论面对何人、何事,皆能侃侃而谈者。当然,从广义上来说,交谈不局限于面谈,不止于真人。遵从杨绛先生的“读书串门”之说,我常常经由书本与书的作者交谈。此种交谈,我称之为书谈,不需揣度作者的眼神、脸色,不用考虑方言、年龄等障碍,是惬意自适的。晚间,家中老小安顿妥当,厕身小书房。书架上满满都是老朋友,一一打过招呼,请出其中一位,开始秉“烛”夜谈。台灯昏黄的光,照亮小小的书桌,周遭是黑暗,稳定略带暖意的光,让人心思平静。在此氛围中,无声的交谈常会激荡出灵感,超越文字之外。信笔在书页空白处记下,只言片语是对作者的回答。其实记下多少,作者都不会有所表示,哪怕是在会心处画一道横线。这样的交谈没有心理压力,也会令交谈时间延长至深夜。明日还得上班,怅怅然却满心欢喜,只好暂别,各自休息。阅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的一次交谈,这样的交谈方式是我所喜,也是近些年虽历搬家搬书之苦,屡次发誓不再买书仍买书不断的原因。交谈久了,也就熟悉了一些作者的秉性、思想与语言风格,渐渐臭味相投,寻找了三五知己。近年来,喜读经过时间、市场淘洗后的旧书。故而买书渠道也从某当,转移到中图。书架上的书渐成系列,海豚书馆系列、《万象》系列、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孙犁的劫后十种、林文月的岁月回望、董桥的旧时月色、扬之水的名物考证、沈胜衣的书房行旅……这些大家,有的已成为历史人物,有的远隔天涯,若不是书籍,我连远望的机会也无。现在,却可夜夜谈心,聆听謦欬,是何等之幸运。古人将雪夜闭户读禁书当作一大快事。其之快不仅仅因为禁书,而是雪夜闭户,天地唯我,一灯青荧,人书相对,四无人声,相识而笑,纵横古今,此等快意是人精神的最大愉悦。书卷多情似故人。书架上的书自万千册书中选购、展读、对晤、批注,由大众商品变成自己的朋友、故交,沾染了自己的气息,自然青眼相加。即便时过境迁,不再有交谈的可能,却仍置于架上。看着她在那里,就能看见自己的成长,心也就安定。毕竟这些书、这些人与自己有过或浅或深的交谈,陪伴自己走过一段段岁月。读书是串门与作者交谈,读书久了,心中积郁太多,便心生写文章之意。林文月曾言:“写文章,其实是在跟自己交谈……那种声音,只有自己听得见,时则缠绵微弱,时则震耳欲聋。”此类非稻粱谋的文章,没人交办,不是任务。写于不得不写之时,不一定为发表,是交谈中的一吐为快。心思落实为文字,顿然如释重负,心舒神畅,仿若与老友的一次深谈。这些年,零散写了一些文字。偶尔查找资料时,打开这些文章。有时不禁惊讶,这是我的文字吗,这是我那时的生活吗?若不是这些文字,过往的生活也就无迹可寻。与自己交谈,倾听内心的声音,也是生活的一种经历。交谈的方式很多,我偏爱读书与写文章,与性格有关。庆幸还有这样的交谈方式,让我能安静地与生活相处。本文为中图网书友投稿投稿有奖,欢迎来投详情可在后台发送“投稿”获取 主编丨木月 美术编辑 小柒 图文来源 方怀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起读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fzfs/6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上新丨名家好书36元起,这单书太上头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