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海带与海豚不得不说的故事回国工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92721.html 留学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非如此,不足以解释近年来大批留学生归国的现状。短短几十年过去,“海归”这个词已从“精英”的标签转向了单纯的身份标识,留学生们甚至开始发愁起回国找工作的问题。 假如你也是其中一员或者正打算加入他们,不妨来看看中国教育部11月26日发布的这份《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蓝皮书》。 “海归”就业素描 工商最火·留英最多·月薪不满万 按照《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的描绘,一个典型的中国“海归”是这样的:22岁本科毕业后出国,在英国学习工商管理,25岁时获得学位并回国,在北京的一家金融机构找到一份工作,起始月薪不超过元(人民币,下同)。 留学生中七成回国 《蓝皮书》数据显示,年改革开放至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86万人,其中,有72.38%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年,中国留学回国人数达到35.35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41%。 他们的年龄分布较广,从20至60岁都有,其中22至34岁人员占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的95%,有近七成的留学回国人员年龄分布在22至26岁区间。所有留学回国人员的平均留学时间为3.59年。 关于学位,获得学士学位留学回国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5.53岁,硕士为26.63岁,博士为34.73岁。63%的留学回国人员具有硕士学位,30%为学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仅占6%。 此外,47.31%的留学人员为在国内本科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而高中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占33.48%,硕士毕业后出国留学的仅占5.59%。 最火专业:工商管理 从数据来看,这些留学回国人员的学科范围分布十分广泛,但热点也很集中,工商管理专业成为选择最多的学科,以下依次为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总体来看,以商科和社会科学类学科为主。 博士留学回国人员的专业则明显偏于理工科,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分别为最热门专业前三强,而排名前十位的专业中,除了第七位的应用经济学之外,其他学科均为理工科。 有分析认为,这种“扎堆”选商科的原因在于,不论本科专业是文科类还是理科类,均可转读商科硕士,专业学习难度和语言要求也相对适中,就业方向也较多;“但大家都去读商科,最后就业市场就是供大于求,国内国外都一样。而且商科专业性不强,学生并无一技之长可言。”有留学中介工作人员称。 也有曾在澳洲读会计专业的归国者表示,“当年大家都读会计,那时候会计容易留下来找到工作然后移民。结果整个班里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有的甚至本科是纯文科,也来读会计,就为了能留在澳洲。当初谁也没考虑过,一旦留不下,学到的东西回国能不能用上,自己是否真的打算从事会计师工作。” 最热留学地:英国 中国留学人员的目的地国家分布在80个国家和地区,但英国、美国、澳洲是当之无愧最受青睐的三个国家;或许是由于文化相近、距离也近,韩国、日本这两个中国近邻也紧随其后。 中国留学生热衷英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国学生大多从小就开始学英语,不必再另外单学一门语言,美国、澳洲也具有同样优势;此外,英国教育质量高、文凭含金量高,学制却相对短:本科一般为三年,研究生只有一年,无形中节约了时间和金钱的成本;还有签证材料简单、签证周期短等优势。随着英国政府近年来颁布许多新的利于中国留学生的政策,这里更加受欢迎。 不过,这些国家受追捧的学校各有侧重。澳洲和英国的高中最受欢迎;想读硕士,英国仍然最受青睐,美国、澳洲、日本紧随其后。 值得注意的是,留学回国人员最集中的前十位院校,均被英国、澳洲的大学“瓜分”,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成为向中国输送最多留学人员的学校,其他上榜的英国大学分别为曼彻斯特大学、格拉斯哥大学、伯明翰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物浦大学;澳洲上榜的大学分别为悉尼大学、麦考瑞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 过半想留北上广 在参与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中,57.94%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地区寻找职业发展机会。 在北京地区入职的留学回国人员中,62%的人员来自其他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以华北和东北地区为主。进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人数接近一半,其次是国家事业机构和金融机构。与年相比,进入外资企业的人员比例有所下降。 最愿从事金融业 调查显示,最受归国留学生追捧的行业是金融业,其次是教育、信息和软件服务等行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则是最受青睐的就业机构类型,其次是民营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也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留学回国人员对就业机构类型没有明显的偏好。 金融业在中国受欢迎毫不奇怪,不止是归国留学生,本土的应届毕业生对这一行业的热衷也可用“痴迷”来形容。 每年7月份毕业季来临时,在多个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招聘网站中,金融相关板块的简历投递量始终爆棚;金融机构的招聘现场更是火爆。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直属中心针对届毕业生在某大学的宣讲会上,会场内外被求职学生挤得水泄不通。该机构本计划在两个教室中进行面谈和面试,由于人数实在太多,不得不扩充一倍。 作为“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具有地位高和薪资高等特征。据中国国家统计局5月27日公布的各行业平均工资数据,金融业以平均年薪元居首;在许多平均收入较低的二、三、四线城市中,国有银行提供的薪资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一位就职于湖北省潜江市中国银行某网点的员工表示,自己在网点做柜员,每个月的收入大概在元。这个收入在这座小城市算不错了,比他很多从事其他行业的同学都要高。 八成月薪不满万 对于期望职位和薪酬的调查显示,“脚踏实地”的留学回国人员仍然占了大多数——具有本科和硕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的期望职位比较接近,超过四成的人员希望从初级职位开始,另有超过1/3的留学归国人员期望能申请中级职位,只有一成人希望申请高级职位;这个比例在具有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中倒是增大了不少,他们当中有超过1/4的人希望申请高级职位。 在薪酬方面,大约半数留学回国人员希望月薪在至1万元之间,23.32%的人希望月薪在1万至2万元。而具有博士学位的人,三成希望月薪在1万至2万元。 不过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恐怕会失望。调查显示,多数留学回国人员的月薪在1万元以下。73.5%的博士生、86.6%的硕士生、88%的本科生和88.6%的专科生月薪都在1万元以下。有32.8%的博士生、40.86%的硕士生、47.74%的本科生、51.14%的专科生月薪在元以下;薪酬与性别也存在一定的关系,随着月薪的提高,女性比例逐渐下降。 与之相对,他们的留学成本却相当高。一位留学生算了一笔经济账:自己出国留学的时候,保证金要50万元,换言之,自己家当时有50万元的银行存款;留学四年,开销共有万元。而当时北京的平均房价一平方米一万多元,“如果这些钱当年用来买房子,现在翻了不止一两倍。” 一位留学生转述自己父亲的原话:“你现在一年挣的钱,都没有把这些年的学费存银行产生的利息挣回来。”并称这让父亲和自己都很“心塞”;另一位从澳洲归国,在一家电商网站工作的留学生表示,自己目前月薪多元,“和国内本科生没多少区别”。 好在对他们来说,薪资或许并不是最值得在意的。因为数据显示,这些从海外归来的求职者最优先考虑的要素是职业发展空间,其次是就业地区,薪资福利等要素只排在第三位。 在专家看来,“这是正常现象,出国留学不能以短期的薪酬回报来衡量,具有留学背景的人职业发展的后劲不容小觑。”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 他指出:“留学生中高精尖的人群仍然存在,只是现在留学日趋常态化,留学基数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薪酬水平。此外,国内多万的大学生群体也对留学人员的薪酬造成一定冲击,这是正常现象。” 雇主不招“海归”是因为…… 数十年前,出国留学曾被中国民众形容为“镀金”,如今“海归”们身上的光彩却不断褪色,梳理相关报道,中国雇主不待见“海归”多半是出于这三个原因。 文凭含金量缩水 “留学这些年,外语水平没见长,倒是粤语和煲汤水平突飞猛进。”一位留澳的学生自嘲道,并解释称,这是因为来自广东的留学生非常多,而中国留学生大多共同起居;学校的实际教学水平也不敢恭维,“感觉从复习语言考试开始,到最后拿到文凭,就是一条龙地在赚中国学生的钱。国内读研还要统考,严进宽出,国外只需要拿语言成绩和本科成绩单申请,连‘进’都是宽的”。 有留学中介工作人员道出了其中的端倪:“一些发达国家在大量吸收外国自费留学生,将教育资源商品化,只要花钱就能读,语言都能到当地再重新考。而中国不少机构也相应搞出不少高价低分的留学项目,例如一些高校开设的2+2课程,两年国内两年国外。”留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在国内难以升学的学生,纷纷选择通过海外留学来获取文凭,自然含金量降低。 眼高手低,还招他们干啥 在用人单位看来,“眼高手低”往往是“海归”们的通病。一位在某国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负责人表示,公司曾经招过海归,“但大多干了几年就走了,留下来的也不太安分。留学的和中国国内大学生在观念上有很多不同,前者想法特别多,真正做事情时却‘眼高手低’,有点狂傲。相反,中国国内学生更看重国企的稳定性,肯踏实干活。” 另一家位于宁波的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自己的公司曾经很热衷于招“海归”,不过后来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他们带来的西方理念和国内实际不太合拍,而且有些人自我膨胀得厉害,和其他员工相处也不太融洽。公司现在在招聘中碰到‘海归’时,都很谨慎,能力差不多的话,宁愿选择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 福州一家猎头公司的业内人士也称,不少企业在经历泡沫经济的压力后,不再把拥有海归的数量当作提升企业形象和价值的砝码,要能力不要背景也成为很多老板们的共识。 自己都不明白想要什么 “海归”们求职时的盲目也是个问题,一位留学生感慨,出国时就“根本没想明白为什么走”:“在亲戚面前,谁家孩子出国了就有面子,就是成功,谁没留在当地就是失败。没有人去想着规划职业,规划人生”。带着这种心态回国,求职时当然漫无目的,找工作屡屡受挫,乃至成为“海带(待)”甚至“海豚(囤)”(指留学回来即“囤”在家中)的大有人在。 本专题完整版已刊发于悉尼《城市周刊》期 责任编辑/张不叁李紫君 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7月1日:《应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痴迷”金融业》、《工人日报》10月10日《无法收回的留学成本留学生海外归来现状堪忧》、人民网11月26日《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留学生八成月薪不到一万》、人民网11月27日《80%海归月薪不过万专家称不能以短期回报来衡量》、新华网年10月17日《百年留学时代变迁》、《哈尔滨日报》年10月16日《不同时代的留学潮送回不同的“海归”》、澳洲国际教育部年1月发布的报告EmploymentOut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fzfs/7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邢台市图书馆ldquo海豚故事会r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