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可以这样学习
一段时间以来,在阅读诗词和阅读诗词作者的时候,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效果也非常不错,所以,就想分享出来,和喜欢古典诗词的朋友切磋,也给想学习诗词,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的处于迷茫期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少走弯路的思路。 第一种方法,是以某一位词人为圆心,以现代人解读这位词人及其作品的书籍为半径,画圆,形成一个封闭的又有关联的阅读体系。 这样,既可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可以采撷各位作家的思想精华,史料记载。有人说:“这样学的知识不单薄吗?鲁迅先生不是说过吗,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是的,鲁迅的这句话我也奉为真理,但它是告诫我们:读书,不能只看一种书,或只看一类书,要各个方面的书籍都要涉猎,否则知识面就太窄了。 这段话,对一个人的阅读成长是很重要,但是,今天我们说的学习诗词的方法,在一段时期,必须专注在诗词这一领域,深耕这个领域,才能有所收获。 打个比方来说,你想酿枣花蜜,那你这段时间就在枣树上下功夫,专采枣花;如果,你想酿槐花蜜,一段时间你就一门心思扑在槐树上,专注地去采槐花。只有这样,所酿的蜂蜜才更纯正,更香甜。 举例说明,倘若你想读李清照,那李清照就是圆心。可以拜读梅边吹笛著的书《今生最爱李清照》,《李清照诗词赏析》,梦斜阳著的《闲品〈漱玉词〉李清照词传》,以及简墨著的《二安词话》等,这些书籍就是半径,展开画圆。 再比如,读辛弃疾的时候,辛弃疾就是圆心。可以拜读桃花潭水著的《辛弃疾—刀锋上的渴望》,杨晓影著的《千里清秋,风流常在—辛弃疾的词与情》,以及《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辛弃疾诗词赏析》等等,就是这个圆的半径,围绕辛弃疾的词作及生平事迹,情感故事展开,就画出一个相当完美的圆。 有些作品是可以一带而过的,但有些作品是需要一遍一遍地品读的,比如《今生最爱李清照》,《千里清秋,风流常在—辛弃疾的词与情》,是至少要读四五遍的,一段时间必须是手不释卷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也在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探寻。比如《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是非常适合作为教材来用的,它是“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系列版,包括:辛弃疾、李清照、苏轼、柳永、李商隐、杜牧、白居易、杜甫、李白、王维共十位唐宋诗人或词人。 我们不用着急,可以一个学期只选择一个人物,参考一些作家的解读,在头脑中将这个人物完善起来,丰满起来,连同他们的诗词将我们自己的人生充实起来,丰富起来。 第二种方法,是如果看到某位作家的作品比较适合自己的阅读取向,我们也可以把这位作家当作圆心,去拜读他的相关作品。 比如,我们看了梅边吹笛的《今生最爱李清照》之后,觉得很适合自己的口味,就把梅边吹笛作为圆心,把他的系列作品:《今生最爱李煜》、《今生最爱晏殊》、《今生最爱柳永》等等,作为半径,找来品读。 读了杨晓影的《千里清秋,风流常在》之后,他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拜读,《当时年少春衫薄:邂逅最美的花间词》、《愿时光清浅,许你安然:李清照的词与情》、《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词与情》、《许是人间多情恼:纳兰容若的词与情》等。 这样,在不停地寻觅,不停地阅读中,我们也会渐渐地发现,这些作家所引用的史料似乎都是雷同的,只是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及解读形式。 所以,当我们对某一位诗人或词人的生平事迹了然于心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位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想象出来的人物画像,如果有了想倾诉于笔端的冲动,那就是自己的作品。 渐渐地,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因了这些古人和今人文字的涵养,而变得充实、忙碌而有意义起来,甚至有一种无法自拔的沉沦,那我们就达到了一种自己想达到的人生境界。 这,不也很好吗?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只要有收获,就是好的。 (本文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wxtz/12888.html
- 上一篇文章: 诗词七绝槐花飘香签约诗人杜铁林诗词集
- 下一篇文章: 诗歌槐花飘香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