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不仅有毒,还致命
等了四年,狗年初四我们终于迎来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本应是一边迎灶神,一边品《舌尖3》,美滋滋。 没想到这季《舌尖》,何止难吃,简直是有毒! 8集播完,评分掉了一半,跌破4分也是指日可待。 第一集《器》,锅碗瓢盆全摆好了,就是没有吃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电视购物。 “你看这个锅,它又大又圆” 这集里有这么一句话: “美食是物质,美器是艺术。” 邪君觉得,这恰恰说反了。 无论哪国,美食才是文化,是艺术。而美器,只是工具,它才是物质。 妈妈的老铁锅也能做出上等的美味,而再好的炊具到了不会做饭的人手里,也不过是摆设。闻到的吃到的味蕾品味到的,才是享受,才是我们千年沉淀下来的艺术。 邪君认为,如果如果将美食制作的过程作为主线,将器具的独特设计穿插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效果会更好。 第二集《香》,选的美食:稀豆粉、鱼丸、凉糕、石花膏、水盆羊肉。 大概被钞票的香味蒙蔽了嗅觉,这些食材就没一个是以香著称的。 不香也就算了,还把陕西渭南一带汉族的水盆羊肉强行划给回族,还说回坊形成于唐代? 要知道,公元年,穆罕默德才为了统一内乱的阿拉伯半岛开始建立伊斯兰教,而唐朝是在公元~年,基本属于同一时期,此时伊斯兰教还没有传到我国,简直比百万英雄的江苏肉夹馍还要好笑了。 到了第三集,歪的就更厉害了。 大厨薛辉明拆了陪伴了自己家人5年的穿山灶,费尽精力重砌了一个新的穿山灶,而这一切只是为了配合节目组的拍摄??? 之后的婚宴十碗席也统统是在薛辉明自己家摆拍出来的。 为了显得有文化有理想有深度有那份诗和远方、田园牧歌,主创们带着乡亲们硬凹出各种古代文人的说辞来脑补,看得人直犯尴尬癌。 邪君想重点说说被忽视的第四集。 这一集中介绍了一道花胶汤,说是可以养颜、滋补修复肺部。 花胶是鱼鳔的干制品,通常来源于石首鱼。 在民间,花胶和海参、鲍鱼、鱼翅四种海产干货并称“鲍参翅肚”,被认为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滋补品。 虽然它只是风干的鱼鳔而已。 按理说即使没有功效但是吃吃也无妨,可是人类贪婪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 花胶的价格和大小成正比,国内最名贵的花胶是“金钱胶”,价格堪比黄金,这种花胶由石首鱼科的黄唇鱼制成。 是不是很大 接下来的故事也许你已经猜到了,由于长期的大量捕捞,黄唇鱼的数量急剧下降,已是“极危”物种,在国内也是二级保护动物。这反而让金钱胶的价格进一步攀升。逐利的商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黄唇鱼没了他们开始寻找“金钱胶”的替代品,很快他们便把目光瞄准了同为石首鱼科大型鱼类的加州湾石首鱼。 故事总是惊人的相似,作为黄唇鱼替代品的加州湾石首鱼,很快遭遇了和它远亲相同的命运——由于过量捕捞而濒临灭绝。 受到加州湾石首鱼牵连的还有一种被称为“小牛”的海豚,叫加州湾鼠海豚。这种海豚和加州湾石首鱼体型相当,并且生活在同一海域,所以经常被误捕。 被误捕而死亡的加州湾鼠海豚(拍摄者:Alamy) 加州湾鼠海豚因为数量本就稀少,所以就不像加州湾石首鱼那样还有挽救的机会了。科学家们曾警告过全世界的加州湾鼠海豚总共只剩下30头左右,而随着去年的迁地保护计划失败,加州湾鼠海豚即将灭绝。这是继十年前白鳍豚“功能性灭绝”后第二种即将消失的鲸豚类生物。 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食材——花胶,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导致了三个物种濒临灭绝,这只能被称为“舌尖上的糟粕”。即使它真的有那些被吹的天花乱坠的效果也不应该被拿来宣传,更何况,它有吗?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种老生常谈的话真的不难做到。 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会破坏地球,只是在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最后承担后果的也只会是我们人类自己而已。 也许你从没吃过花胶,对黄唇鱼也没有兴趣,更别提半个地球之外的加州湾石首鱼和加州湾鼠海豚了。 但你可能根本没发现这集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可以致命的问题。 介绍研习家乡乡间厨艺的朱杰时,镜头中出现了鱼腥草,又名折耳根。 蕺菜,药名折耳根,又名鱼腥草 要知道折耳根含有马兜铃内酰胺,早在年,所有含马兜铃酸类物质(马兜铃酸、含有马兜铃酸的化合物及植物)就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定为级别最高的1类致癌物质。 折耳根所含的这种物质会诱发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这种损伤几乎是无法恢复的。 所以折耳根这种东西还是少碰为妙,当然还有那些明确了含有马兜铃酸类物质的中药。 折耳根腊肉 这集中有一句话是“中国人染患疾病之后,改变饮食内容,通常是要做的第一件事。” 还有反复强调的“药食同源”、“食疗救命”实在是让邪君无力吐槽,生病了第一件医院么?就算要改变饮食内容,也不该是遵医嘱改变么? 说实话邪君一个中医黑在这里都忍不住要为中医打抱不平了,因为这集所宣扬的言论已经不是中医理论了,而是“养生保健”,完全是一群不懂中医的人在给真正的中医捅刀子,还以为自己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还有大段诸如“封住蛋和酒的元气,提升食物的生命力”、“有古人对宇宙和自身的理解”、“从人体到宇宙,都是通过气来提供能量”之类玄之又玄的语句,言之无物,既潦草又廉价。 李立宏老师磁性的嗓音也无法拯救这整季的失色。 而鼓吹靠吃就能治病,鼓励人们自己给自己“看病”,自己给自己“熬药”的做法实在是非蠢即坏。 当然邪君宁愿愿意相信节目组这么做只是过于愚蠢。 邪君整季看下来,感觉《舌尖3》更像是一篇生搬硬凑的命题作文,没有投入感情,更没有怀着一颗对美食热爱的心,甚至连基本的常识、物理、生物和历史知识都漏洞百出。 要知道《舌尖》1、2季的导演陈晓卿是个顶级吃货。 以他对美食的理解,再加上他独到的摄影美学,让他将食之味、食之美、食之色精准的透过屏幕传递给我们。 就连海报都这么写意 可惜他早已离开央视,不再参与舌尖系列的拍摄。 第三季除了配音全换了人。 要说咱们中国人以食为天,找个吃货拍续集不是什么难事。 但《舌尖3》似乎对拍食物没有什么兴趣,大篇幅味如嚼蜡的故事,这背后,大概就是网友们扒出的那些充满铜臭味的黑幕。 可惜了曾经熟悉的声音,再也提不起人们的任何食欲了。 作为一名电视从业者,看到《舌尖》系列沦落至此,邪君是无比痛心的。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第一大国民级美食IP,还让不怎么爱看纪录片的我国观众,拿着筷子端着碗地蹲在电视前守候。 最打动人的永远是“吃”的喜悦 同时它也代表了传统媒体有别于新媒体快餐文化做深度做精品的最高水准,“舌尖”系列的陨落真是让人感叹传统媒体的日薄西山,无以为继。 有知乎网友这样评价《舌尖3》: 这不是舌尖上的中国,这是直肠里的中国。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fzfs/1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泰国卡农一个可以看到粉色海豚的地方
- 下一篇文章: 广西再上央视,这次是钦州青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