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瑾华

季羡林先生生前。

1)

世间悲喜万般,一念一花开,无处不斑斓。

季羡林先生悲悯满怀,一花一世界,万物皆情深。

当初金庸访问北京大学,当被问及喜欢读什么书时,金庸回答:“《牛棚杂忆》。”又问:“您崇敬的北大教授是谁?”金庸毫不犹豫地答道:“季羡林。”

这个盛夏季节,跟着大师季羡林品生活禅味,体人生冷暖,悟生命哲学,得内心悠然。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是季羡林先生的一部散文随笔集,共六辑,四十八篇,集中反映了先生“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仁者情怀与和谐理念。

在先生的笔下,每一人每一物每一事都被赋予深情。先生视凄凉古宅中盛放香气的马缨花为知心朋友;于习焉不察的平凡槐花上顿悟生机;从有思想的神奇丝瓜中得生命哲学;为幽径处的古藤萝的悲剧命运背负十字架;在应开就开、该落就落的二月兰里思尽人生的悲与欢……

纯粹平淡的言语中,无尽的大世界与大智慧在书页间流淌,浸润人心,让我们得以洞见先生的大悲悯,悟得内心的大和谐。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时隔十年再版,我们透过文字再来看一看先生,同时以文字之名,寄寓我们深切持久的惦念。

季羡林的一花一世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先生视凄凉古宅中盛放香气的马缨花为知心朋友;于习焉不察的平凡槐花上顿悟生机;从有思想的神奇丝瓜中得生命哲学;为幽径处的古藤萝的悲剧命运背负十字架;在应开就开、该落就落的二月兰里思尽人生的悲与欢……

2)

他的弟子钱文忠对季羡林的“和谐”有过这样的阐释,他写道——

恩师在晚年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恩师的答案是:“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谐这一伟大的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希望全世界能够接受我们这个‘和谐’的概念,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许多。从中国文化的传统来说,我们是不讲弱肉强食的。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都是我的伙伴。这就是中国的思想。‘和谐’这个概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不过,我发现很多人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恩师所倡导的“和谐”是有三个层面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当下很多人的“和谐”观还仅仅局限在前两个层面,罕见有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qxhj/1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