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崛起的新文化绿洲
深圳是一座移民之城,住满着青春和梦想;不论你来自哪里,来了就是深圳人! 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温暖了多少打拼者的心,也足以可见深圳这座城市的包容。 37年的蜕变之路 37年,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到现代化移民大都市,深圳以特有的速度在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 经济上赶超香港。这对于深圳人是一个惊喜,其实深港舆论界普遍预期深圳赶超香港的时间节点是年。 毕竟,40年前,深圳经济特区尚未诞生,GDP仅有万元人民币,而同年香港GDP总量.亿美元,相比之下,深圳就是一个穷瘪三啊~ 然而,GDP赶超香港提前一年到来了! 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网站发布数据显示,年香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亿港元,按照28日港元/人民币的中间价计算,折合人民币约.55亿元。 而根据深圳公布的数据显示,年深圳GDP总量为.39亿元,不仅超过省会广州的约亿元,还首次超过了香港,妥妥的,我大深圳才是粤港澳大湾区的No.1!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话说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亚于硅谷,这也是赶超北上广的核心魅力所在。得益于政府吸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在深圳,优秀的创新企业比比皆是,IT有华为中兴、互联网有腾讯、OEN电子代工商有富士康、新能源汽车有比亚迪、无人机有大疆等等。 文化上,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粤港澳湾区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正在朝着数字化、智慧化演变。深圳作为大湾区中的核心城市,智慧城市的国家试点,在培育了开放、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之后,对城市归属感的营造、文化认同、不同移民文化的交融与创新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实现了增加值.95亿元,增长14.5%,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0%,产业增加值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位居第二。深圳文化创意企业近5万家,从业人员超过90万,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深圳还是一座“设计之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工业设计、还是建筑设计,深圳都享有盛誉,工业设计方面获得IF、红点等国际工业设计大奖,已经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华为、飞亚达、大疆创新、嘉兰图等龙头企业已设立了较大规模的设计中心。建筑设计上,各色的摩天大楼形成深圳独有的艺术感,如充满现代感的深圳机场T3航站楼、“天堂般”的深圳图书馆等。 除了现代化特色明显的身影,这里还有大鹏古城的传统痕迹、大芬油画村的文艺、中英街的文化碰撞、蛇口海上世界的文化交融…… 在这里,尊重知识与热爱读书的价值观让人们达成了共识。据数据显示,深圳人均购书量已连续25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圳大力推广全民阅读,并举办“深圳读书月”等各种读书活动。阅读,让这座城市有了虚怀若谷的内涵和高瞻远瞩的气度。 此外,深圳还根据自身的区域产业特点,已成功探索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 如今的深圳已经形成了包容的、融合的、现代化的移民城市文化气质。尽管如此,人们对于深圳极度商业化的看法根深蒂固,直到现在,还是有人说深圳市一座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什么造就了深圳的文化气质? 有学者曾说:“在没有沉淀却又物欲横流的都市,文化建设的速度常常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人们更看重物质层面的东西。”或许,经济的迅猛发展,让躲在背后的文化发展略显失色;或许,深圳的确是缺乏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感。 但是,如果只有传统文化才叫“文化”,那我们对“文化”的理解也太狭隘了,传统文化的缺失不代表丰富的现代文化不能引领城市的发展。 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除了“先天”的历史沉淀,还要靠“后天”的努力。在深圳书城有这样一句话:“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可见,这座城市对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过去的37年来,深圳不仅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也甩掉了曾经“文化沙漠”的包袱,在文化创新上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风采,并形成了深圳特色的文化气质: 1、包容性。由于移民城市的特性,深圳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包容性,它成了一个世界各地的文化聚集地; 2、新旧文化融合。由于发展迅速、发展时间短暂,在旧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同时,涌现出现代化的新文化,让深圳成了新旧文化融合的气质; 3、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市民群体具有年轻化的特点,这让深圳文化呈现年轻、活动、现代化的特点。 可以说,深圳新文化绿洲的崛起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推动。 这首先得益于国家政策给予深圳发展的巨大支持。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政府给深圳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和开放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个边陲城市,深圳发挥着连接中国和世界的角色。这里集聚着世界各地的人,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多元化特色。 其次,深圳市政府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文化发展。在年,深圳就确定了文化立市的方针,随后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和激励创新类人才的政策。此外,政府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力度,让市民享受更多文化福利,包括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和标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 此外,社会各界的努力促使文化发展。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比如,去深圳阅读月,听交响乐、听讲座、看演出等文化活动,如今已成为深圳人的常态。 从文化沙漠到创意之都,深圳的企业纷纷献力,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万科的“让建筑赞美生命”等既是深圳著名企业的品牌宣言,也是其企业文化的生动表达,反映的是这座城市的发展气质与人文构想。如今腾讯、华为、万科、中兴等成为深圳闪亮的文化名片。 今年4月,深圳进入设计周,各界将从科技、艺术、自然等方面探索未来城市的文化发展,展开对未来城市的实验。 腾讯:带你重新认识深圳 一位土耳其诗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而每一个城市的面孔,都由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构成。 旧金山湾区被誉为美国硅谷的摇篮,集中了全美40%以上的风险资本投资,专利授权数量占全美15.2%,涌现出谷歌、苹果、英特尔等一批知名企业。腾讯认为,着力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不仅有助于促进和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更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深圳,应该成为中国的“硅谷”。 因此早在年,深圳市政府与腾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营造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推进“互联网+”应用、建设智慧城市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而在今年,腾讯又为了深圳干了不少事儿——腾讯联合MINDPARK创意大会,成立了城市文化实验室。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专家级创意总监王彦铠发布城市文化实验室 超过位创意人齐聚MindPark创意大会 腾讯将自身出色的科技实力和MINDPARK汇聚的全球顶尖创意资源相结合,依托深圳特殊的地理环境、城市特质,尝试探索全新的方式,塑造和激活深圳文化,提升深圳人的归属感和文化自信,赋能城市内核。 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为推动深圳文化的发展,腾讯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领先企业,响应政府“文化强市”、“美丽深圳”的号召,在深圳设立城市数字地标——人们从此又多了一个爱上深圳的理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wxtz/2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海豚北欧极简的生活方式,护肤也需要
- 下一篇文章: 东南亚有哪些好玩的小众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