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豚为什么效果好拓宽课堂,缩小世界
国家教育部“十五”课题研究成果 专注5-12岁儿童注意力提升 你认为情绪是人类生而就有的吗? 小朋友一出生就会哭,出生不久就会笑,被抢走玩具时会哭闹叫喊,吃到讨厌的蔬菜时会把脸皱成包子…… 他们的悲伤、快乐、愤怒、厌恶……都是不学而会的吗? 如果答案是yes,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带他们上情绪课?情绪又不是认字,这要怎么教? 同样,生来就是社会性动物的小朋友为什么需要老师来教他们如何和同类社交?系统化的学习不会教出一个公式化的机器人吗? 01 情绪和社交也需要人教吗? 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确实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且具有跨年龄、跨种族的相似性——因此成年人同样能被儿童的快乐情绪感染,中国人同样会为泰坦尼克号悲伤落泪。 但尴尬、害羞等更复杂、社会性更强的情绪与后天的成长有着更紧密的联系。这类情绪通常与自我意识的觉醒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会发现学龄期的小朋友比学龄前更加抗拒当众表演,也更容易出现不好意思、羞怯、尴尬等表现。因为他们开始在意他人的评价,开始对“自我”有了理想的期待。 而那些晚熟的、在情感上较为迟钝的小朋友可能会因为缺乏这类情绪体验而与同伴产生隔阂,比如我们会发现很多ASD小朋友缺乏害羞和尴尬的体验,因此他们会做出一些让人觉得不好意思的举动,且不自知,从而导致其他小朋友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们相处。 此外,虽然情绪的产生是自然而然、不学就会的,但情绪的理解和表达却并非如此。以愤怒情绪为例,很多小朋友更习惯于用喊叫、踢打、对抗、逃离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也有的小朋友分不清恐惧和愤怒,通通用激烈的肢体反应来应对。这种模糊的自我感知和不良的应对模式很容易让家长、老师和同伴招架不住,导致不必要的冲突,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因此,与其说情绪和社交是需要“教”的,不如说它们的出现、感知和表达都需要恰当的引导,才能让他们更了解自己,同时在这个属于人类的群体社会中生活得更如鱼得水。 02 那情绪和社交要 怎么“教”、怎么引导呢? 引导是需要环境的,合适的环境能让小朋友更容易暴露问题,更愿意试错,更愿意和老师或家长一起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解决方式。因此,小海豚的情绪社交训练,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开始。 a. 在课堂上——将大大的世界缩小到情绪社交课中来 情绪和社交讲究的是应用而非理论,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解公式案例,或是在卷子上反复练习答题可能适合知识类的课程,却不适合情绪和社交,因为它们瞬息万变、非常主观,根本没有万用的公式和例子可以套用,即使套用,也会变得像机器人那样刻板而不自然。 因此小海豚的情绪社交课会以情景为基础,带着小朋友在不同的社交情景中体验和练习。我们通常把这种课程模式称为“教育戏剧”。 所谓教育戏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老师带着小朋友走进一个故事,小朋友会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以旁观者观看、或是以角色的身份加入到这个故事中去,从而体验不同角色、不同情境中的心理变化。 关于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在西方教学中经常会被使用,因为它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戏剧的形式可以产生一种“间距效应(distanceeffect)”,由于角色和演员、观众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因此演员和观众能够更加冷静而理性地看待角色和情景。这种距离可以给小朋友带来心理上的保护,从而减少他们的抵抗与担忧——毕竟角色是虚假的,他可以借着“扮演他人”的前提来放心地表达“自己”,而不必担心“自己”被评判、嘲笑或惩罚。 而“间距效应”的第二个优点,就是可以把熟悉的场景“陌生化(makestrange)”。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戏剧表演这样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小朋友可以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视角来重新解构和看待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甚至可以随时跳出故事、切换视角,从而获得新的感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可能性。比如说,通过一些“熊孩子”的故事,小朋友会亲身体会到暴躁易怒的人确实很难相处,而在为主角排忧解难的过程中,他们也会自发地思考怎样去控制坏脾气。 其次,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投射”。故事来源于人的经验,小朋友在续写故事、替角色做选择的时候,一定会受到自身的经验、认知习惯以及世界观的影响,好比16、17世纪的莎士比亚写不出21世纪的光景,上世纪的科幻故事料不到现在的科技发展一样。 最后,戏剧的形式能带来具身学习的经验。因为戏剧不是坐着说话就可以完成的,小朋友大脑到脚趾都要动起来。通过角色切换,他们练习了如何换位思考,如何真正地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模仿不同角色的动作和语言风格,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不同的语言和动作分别是想表达什么内在的含义;而通过和不同的角色对话,他们还实际地练习了不同的沟通方式…… 他们在戏剧中表达自己,又在戏剧中超越了自己。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社交课中看到小朋友出现了超出预计,甚至超越成人的表现,我们会发现他们其实可以有很特别、很深奥、甚至很哲理的领悟,也会有很了不起的解决方案。 在小海豚的课堂上,我们会鼓励小朋友去亲身体会、亲自练习、反复尝试、勇敢表达,给他安全和自由的发挥空间,让他无所顾忌地表达和成长。 b. 在课堂外——将课堂中的东西拓宽到整个中心,乃至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去 情绪和社交最终都是要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因此小海豚的情绪社交训练从来都不限于课堂这一个单一的情景。 我们通过整个中心的布置、老师平时的沟通方式、课后的集体活动等等,全方位地给小朋友提供了一个实操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小朋友可以勇敢地尝试、勇敢地犯错、勇敢地重来、直到勇敢地获得成长和进步,他们的勇敢和努力本身就能得到鼓励和嘉奖。 比如,我们的老师也会时刻以平等、开放、包容,却有底线的方式和他们对话交流。即使是在课后,老师也会珍惜每一个和小朋友沟通的机会。比如在午休的时候,如果小朋友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的老师会立即去帮助小朋友处理问题,有时候,老师还会提醒小朋友去使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来自己解决看看,保证小朋友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不会止步于课堂,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习惯地尝试和使用它们。 我们也会选择把小朋友在课上做的手工灯笼挂在中心的走廊上,让小朋友感觉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感觉自己也成了构建整个中心的一份子。这些具象化的提示可以不断地给小朋友输入积极的能量,让他们每次看到、想到小海豚,都会变得自信而快乐。 ??? 课堂中的世界虽小,却融合了外面一整个庞大的世界,所以我们希望当他们踏出课堂时,不要忘了以小窥大、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陆佳颖,李晓文,苏婧.().教育戏剧:一条可开发的心理潜能发展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1),50-55.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the 16thYear 特别声明 本文由小海豚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获得授权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wxtz/8001.html
- 上一篇文章: 萌耳朵公鸡的新邻居海豚四班孙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