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金像奖(Oscars),又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Awards,中文简称学院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于年创办的电影类奖项。该奖项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最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电影类奖项,也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奖项。

年,第十四届奥斯卡首度设置专门的纪录片奖项并颁发给加拿大纪录片《丘吉尔的岛屿》,自开设纪录片奖距今已经经历了79年的风雨,众多获奖纪录片汇成了多元化的影像资源宝库,这些纪录片浓缩了同时代的历史并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影像,同样也包含了对未来的无限展望。

(《丘吉尔的岛屿》()海报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评选规则以及类型

1、奖项评选规则

奥斯卡每年对于所有奖项的评奖规则都会在作品提交之前予以公布,根据年第86届纪录片评比作品的评选规则,奖项评选细则对于纪录片的定义保持不变:“取得资格的纪录片在理论上必须为非虚构的电影,涉及文化、艺术、历史、社会、科学、经济以及其它领域。在强调事实非虚构的情况下,纪录片可以是对真实事件的拍摄,或运用部分的情景再现、资料片、剧照、动画、单格拍制以及其它拍摄技术。”

从历史的评选规则看,奥斯卡强调纪录片“非虚构”的本质,讲求真实与再现的重要性。同时,奥斯卡奖的评奖规则包含两大部分,一个是有关评审机构的规则,另一个是具体的评奖规则,其所有规则都在维护着奥斯卡评奖的公正性与权威性。最后,奥斯卡的评选规则并未对纪录片的题材、内容、制作方的国别甚至是表现形式作太多限制,这一较为开放的规则展现出奥斯卡纪录片的包容,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其作品的多元化。

(第93届奥斯卡海报)

2、获奖影片类型

开始于年的奥斯卡纪录片奖涉及16个国家,按照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分类方式,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人物传记、自然环境、历史文献、战争纪实等多种题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93届奥斯卡海报)

其制作国家以美国为主,占据部(其中含合拍11部),英国(15部)、德国(3部)、法国(9部)、荷兰(3部)、加拿大(5部)等主要发达国家都有获奖,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津巴布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各有一部获奖。按国家的经济文化发达程度划分,主要为西方国家获奖,发展中国家则仅有7部(含合拍)。

按内容划分,涉及获奖作品最多的为社会生活类共有72部,占比达到45.5%,其数量几乎占据所有题材的一半之多;其次为人物传记,有31部占19.6%,与纪录片适合对人物的真实记录这种表现形式有关;而自然环境类也有23部占14.6%,与和平时期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相吻合;历史文献类作品获奖18部,占总共获奖作品的11.4%;战争纪实类14部,占8.9%,且其中10部拍于年之前,另有1部是反映越南战争的直接纪实作品。

从奥斯卡历年获奖作品来看,纪录片题材呈现多样化的选择,其中组委会更偏向于选择能够反映全人类命题的社会生活题材,聚焦于人类的普世价值和共同情感;国别方面,尽管美国的获奖作品占到81.0%,但近些年来国外的作品也逐渐进入奥斯卡的倾向选择范围,甚至不乏南非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其不仅鼓励各国创作者的积极性,同时还整理和传承了世界影像的历史画册。

各时期影像书写的历史

纪录片可以对重大事件进行历史记录,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作品几乎都与同时代的社会有紧密的联系,而社会以及人们聚焦点的多元化也造就了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多元化。

部纵跨79年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可以从其讲述的小故事反映出时代和社会大的历史发展。武汉大学博士刘震《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一文当中按照纪录片记录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将奥斯卡评奖作品划分为四个差异明显的时段。

(第93届奥斯卡海报)

1、二战时期

年——年:作品主题主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为内容,奥斯卡奖的颁奖历史上曾有过两位总统亲自参加,第一次是第13届奥斯卡奖的颁奖者——罗斯福总统,其出席是为了表彰好莱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的特殊作用以及促成奥斯卡对纪录片奖的设立。

从年到年的全部获奖纪录片来看,几乎都是二战的战争纪实片。除纪录片奖外,年的特别奖还授予在十分艰苦危险的情况下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的中国抗战实况影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这些奖项都是对战火硝烟下记录二战史实的肯定。

(《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海报)

年二战结束,制作周期较短、片长仅为20分钟的《命运的种子》获奖,该片由美国国防部陆军部制作,记录了二战后数百万无家可归儿童的悲惨命运,通过记录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工作来呼吁和平时代人们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更多流离失所的孤儿身上。之后的几年中类似《命运的种子》的纪录片多次出现于奥斯卡获奖榜,其中有陆军部再次获奖的最佳纪录片(短片)《走向独立》()、反映残疾孩子学习走路的《第一步》()等,奥斯卡开设颁发纪录片奖项处于二战中最艰苦的时期,这一阶段各国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战争之中,当时的纪录片几乎全部反映“战争”这样一个历史语境。

(《命运的种子》()海报)

2、人权时期

年——年:越战、人权运动等内容的作品占领大量奖项,这一时期的评选倾向于美国日渐增高的国内反战情绪以及世界上同时代的相关重大事件。从六十年代中期起,美国陷于越南战争,国内社会各种矛盾也日益加剧,青少年问题、吸毒、种族等问题明显浮现,好莱坞故事片的艺术风格从浪漫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反映越战、反思战争创伤的纪录片开始层出不穷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

《采访退役者》()让世人更深入的了解到美莱大屠杀,影像真实地交代了当时屠杀的惨绝人寰,揭露了越南战争的自由、平等虚伪面纱;《心灵与智慧》()深入探讨了美国为何发动对越南发起战争,这部纪录片首次在美国反映了越战中越南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美国人民对越战态度转变;《安德森小分队》()同样是越战题材,记录了越战中安德森小分队的经历,在这些纪录片之后,很多反映越南战争的故事片如《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等也挤身奥斯卡获奖行列。

(《安德森小分队》()和《心灵与智慧》()海报)

除越战外,这个时期美国国内仍然存在严重的种族问题以及人权的抗争。《小石城来的九个人》()就是种族隔离制度斗争的历史记录。

(《小石城来的九个人》()剧照)

在此时期,人物传记纪录片也进行快速发展,对历史起到重大影响的人物成为创作者以及观众感兴趣的内容。《海伦凯勒》()中海伦凯勒抗争残疾的伟大感动了无数观众;《非洲圣人》()讲述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号称“非洲圣人”的史怀哲的人生经历;《向迪伦托马斯致敬》()讲述了威尔士诗人和天才剧作家迪伦托马斯的生活。这个时期是世界持续动荡不安的时代,除越战外还有很多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奥斯卡通过评奖和宣传的形式把重大事件定格于历史的记忆之中。

(《海伦凯勒》()、《非洲圣人》()及《向迪伦托马斯致敬》()海报)

3、社会问题时期

年——年:年美国宣布从越南全面撤军,美国观众的视野开始更多地聚焦于国内问题,这个时期是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wxtz/8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