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诗歌把握情感和观点态度
本考点主要考查考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想真正读懂诗歌,对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观点需要着重理解,这也是我们学习诗歌和把握诗歌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备考现代诗歌时,对于这个考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古人说:“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感情和态度的。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现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古代诗歌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这是因为现代的生活、现代的思想比古代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 1.个人之情 2.社会意识 3.世间百态,家国情怀 4.宇宙自然,人生哲理 1.解题方法 抓住主线,体会感情;深挖内蕴,把握态度。 把握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要通过厘清诗歌的情感主线和深挖诗中隐含的意蕴来实现。诗人往往是通过选取生活中典型的景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或场面,凭借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把握这条线索,就能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诗人的观点态度往往隐藏在含意深刻的语句中,需要考生深挖其中的意蕴,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 2.规范答题 指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超过一点要分条陈述。 3.答题步骤 第一步,快速阅读诗歌,粗略审清题目的含义和答题指向。 第二步,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从诗歌中找出关键句、主旨句、情感句。 第三步,结合全诗,探究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具体表现。 第四步,综合以上分析,采用总分条目的形式规范书写答案。 典型例题 (·江苏·金陵中学高三模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山 杜运燮 来自平原,而只好放弃平原; 植根于平原,却更想植根于云汉, 茫茫平原的升华,它幻梦的形象, 大家围着你,骄傲有你,而你在厌倦。 你爱的是高远变化万千的天空, 有无尽光热的太阳,谈吐风雅的月亮, 笑眼的星群,生命力最丰富的风, 戴雪帽享受寂静冬日的安静; 还喜欢一些有音乐天才的流水, 挂一面瀑布,唱悦耳的单调山歌; 或者阴森的孤庙,招引善男信女俯跪, 有暮鼓晨钟陷阱里困兽的长嚎; 或者一个隐士,羡慕你,追随你, 欣赏人海的波涛起伏,却只能孤独 生活,到夜里,梦着流水流着梦, 回到平原上唯一甜蜜的童年的记忆。 你追求,所以厌倦,所以更追求; 你没有桃花,没有牛羊,炊烟,村落; 可以鸟瞰,有更多空气,也有更多石头; 因为你只好离开你必需的,你永远寂寞。 (年)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根于平原,却更想植根于云汉”,这种矛盾,对立、不满突出了山期盼升入云汉的不凡姿态。 B.从“骄傲”“厌倦”可以看出大家都仰慕山,而山却丝毫不满足,表达了“山”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 C.“欣赏人海的波涛起伏,却只能孤独/生活”说明山高高在上,无法融入平凡人的生活,因而倍感孤独。 D.“你追求,所以厌倦,所以更追求”,两个“所以”强调了“山”的永不满足、无限追求的精神。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吐风雅”将“月亮”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月亮”的知识很渊博,但是却很低调的特点。 B.“雪帽”与“冬日”,“寂静”与“安静”描绘了山顶冬日被白雪覆盖的画面。 C.“回到平原上唯一甜蜜的童年的记忆”中的“平原”呼应了开头的“来自平原”,代表着山的本质,原型。 D.诗歌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用不同的情景将诗意引向深处,使诗避免流于枯燥说理而显得形象跃动,情味隽永。 3.如何理解“因为你只好离开你必需的,你永远寂寞”中的“永远寂寞”? 4.诗歌并没有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试理解这首诗所包含的意蕴。 1.C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的能力。C项,“说明山高高在上,无法融入平凡人的生活,因而倍感孤独”说法错误。“无法融入平凡人的生活”无中生有,“山”之所以倍感孤独,是因为他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从而产生了曲高和寡之感,并非是“无法融入平凡人的生活”。 2.D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D项,“诗歌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用不同的情景将诗意引向深处,使诗避免流于枯燥说理而显得形象跃动,情味隽永”说法错误。“诗歌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表述有误,本诗运用的是想象的表现手法,通过天空、太阳、月亮、星群、风、流水、古庙、怪人隐士等一系列的形象将诗意引向深处,最后导出“永远寂寞”的玄深境界。 3.①山离开了“必需的”,也就意味着“孤独”与“寂寞”; ②表达了作者对山不断追求,离开了自己所必需的,却并没有得到满足的惋惜之情; ③有得必有失,人生也是不断向前奔跑、追求的过程,回首过往,虽有孤寂,但对人生的领悟却能更上一层楼。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和诗歌感情的能力。本题题干是“‘因为他只好离开他必需的,他永远寂寞’中的‘永远寂寞’如何理解”,“山”追求很多令“他”不得已放弃很多,忍受孤独,但却可以达到更高的目标。“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却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有得必有失,所以作者以最后一句话“他只好离开他必需的,他永远寂寞”来归纳一生,“必需”直译为一定需要的,而作者离开了他一定需要的,像“桃花”“牛羊”“炊烟”等等象征他所拥有的且轻易不能放弃的人和物,而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离开了“必需”,也就意味着“孤独”与“寂寞”。虽然站得高看得远,但踩在脚下的不光是你所厌恶的东西,还有你一路走来一直陪伴你的“必需”,他们可能站不到那么高,与你并肩追求,而作者乃至很多人他们都会离开自己的“必需”,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4.①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追求者——“山”的形象,它因追求而永远不满。不满自己的位置,向往天空、太阳、月亮,星群,风和流水。诗歌歌颂追求理想信念的英雄,隐含了对庸俗生活的批判。②追求者是寂寞的,追求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必须不断离开自己已经获得的一切,表达了诗人在艰难的现实处境中对理想的坚持,超越自我,追求终极意义的人生境界。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本题涉及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情感。这首诗以山为主人公,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他”放弃平原,孤注一掷,追寻天空的孤独与寂寞,却有永不满足的精神。诗人以“山”为主体,通过“植根于平原,却更想植根于云汉”“骄傲有你,而你在厌倦”“因为你只好离开你必需的,你永远寂寞”等语句可知,本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山”的形象,平原是“他”的家乡,“他”追寻着天空,从不满足,“他”忍痛离开生气勃勃的地方、“他”熟悉的地方,去追求更加深层的精神却也承受着孤独。由诗句“欣赏人海的波涛起伏,却只能孤独”可知,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寂寞的,孤独的,这个追求的过程本身充满了艰难和痛苦。所以诗歌表现了“他”甘于寂寞,从不满足的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孤独清高,却又坚韧不拔的品质。在这些内容中包含着作者对这种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的赞美,也暗含了对甘于庸俗生活的批判。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B.第五、六行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结合,不是特指江南或江北,某个城市或某个园子,而是泛指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大大拓展了诗的意境。 C.“沾着些故国的泥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啊啊”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D.最后一节“要到何年何月何日”起,四行构成一个长句,主要是为了诗歌外在形式的需要,与新月派诗歌讲究“建筑美”是一致的。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下面小题。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我”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道出自己生平最强烈的感受,写得真切。 B.“海洋”“港口”“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构成人生经历的生动意象。 C.第一节写年轻时,第二节写年老后,两段间的断层包蕴着丰富的内容。 D.第一节写在国内,第二节写在异国,对照中传达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2.诗中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1.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主要是为了诗歌外在形式的需要”分析错误,除了这个作用以外,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2.(1)初睹槐树叶时的赞美之情,欣喜之情,同时又从欣喜变为悲泣;(2)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之情;(3)表达游子思归的强烈愿望。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第一节写诗人现在目睹槐树叶时的复杂感受。这一节只用了一个句子,即把一个陈述句排列为四行,“槐树叶”的一连串定语,包含三层意思,表现了感情的三次波澜。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第三行用一个“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 (2)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进一步揭示中心意象的历史内涵。时间由现在追溯到过去,空间由狭窄的孤岛展到辽阔的祖国大陆。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 (3)第三节由现在写到未来,表达游子思归的强烈愿望。正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上”,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它长它的根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的一片。这片槐树叶,既是飘零异乡的游子的自况,又是游子梦寐难忘的故国的象征。从一个特殊的审美角度表现了“乡愁”这一文学中的永恒主题。 二、1.D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能力。D.“第一节写在国内,第二节写在异国,对照中传达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理解错误。“异国的港口”是诗人的比喻,并非作者真的到了国外。而“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也是比喻,表现诗人对逝去的年华的无限追念之情。 2.①如今回首自己的青年岁月,多想能回到过去的时光,但这一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②对逝去的年华的无限追念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分析能力。“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是本诗的神来之笔,正是有了这一句,让全诗的思想性瞬间变得深刻。作者此时已是六十高龄,此时回首自己的青年岁月,就像怀念故乡一样怀念那时的岁月,作者想回到过去,但这一愿望注定无法实现,所以作者只能怀着深深的遗憾追念这些逝去的时光。 联系作者的生平,作者因为胡风案的牵连而蒙冤二十年,青春岁月大多数是在监狱和劳改农场中度过。在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将逝去的时光比作故乡,将那种读者能体会到的思乡之情来类比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感情,体现了作者这历经人生的坎坷沧桑、已至暮年时,对美好纯洁的青春的无限怀念和对青春已逝的无限怅惘之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bhjb/11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食同源槐花,有哪些功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