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我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老头,没多少文化,上了一天学,还赶上了礼拜天。祖宗18代都是农民,干了三十多年瓦匠活没有退休金,是不会干农活的建筑农民工。爱好读书、写豆腐块日记、与孙子“斗智斗勇”,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写几本可传给后代的书。

槐花

文/王天亮

年4月27日,星期五晴亲孙日记第篇

今天中午,大闺女从老家带来了两兜儿好吃头——槐花,这可真是好东西,拿肉都不换的好东西(吃肉可吃不出槐花的味道)。

下午,老婆出门的时候给我下达了命令,把那两兜槐花按大小分开,小的放进冰箱里冻起来,以后嘴馋了再吃。大的晚上就蒸着吃了。我连忙像接圣旨一样,又有些不耐烦的说:你去吧,我能完成任务。

老婆出门后,我把其中的一兜儿往桌子上一倒,槐花就像一池快要抽干了水的鱼,活蹦乱跳起来;又像一桌子白的绿的翡翠豆,正做着美梦在等着主人穿一条条漂亮无比的项链;还像落在桌子上面的一堆雪,一堆孩子们要堆雪人的四月雪。

我来不及多想,还是先把老婆大人交给的任务完成再说。我仔细地区分着,把大的小的一一分开。虽然都叫槐花,可是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老嫩都不一样。同为小的,有的像大米粒儿,洗吧洗吧,能蒸出一锅香喷喷的大米饭;有的是用绿绳拴着的,就像一挂挂绿红白相间的鞭炮,要是把它挂到联合国去,准能在全世界放响咱们中国声音;还有的像一把把绿把白刃的大刀,谁要是胆敢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破坏我们的家庭和谐,那就毫不手软地向敌人头上砍去!

小的是开花晚的,也就是花骨朵。这种槐花能直接装塑料袋,放冰箱里冻起来。放上三五个月,七八个月,甚至一年也没啥问题。啥时候想吃了拿出来一些,洗净,放上适量的盐、十三香、花椒面儿、面粉、水等,和成不稀不干的槐花糊。锅里放少许的油,等油八成热,倒入槐花糊,像煎鸡蛋饼一样煎至金黄色出锅。能煎多薄煎多薄,煎得越薄越好吃,越薄越劲道。如果把糊调干了,是煎不出太薄的。

煎好的槐花饼就可以直接下肚了。我的两个宝贝孙子就喜欢那么吃。我则不然,我得意的还是烘着吃。

烘着吃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切好的葱姜蒜炝锅后,倒入煎好的槐花饼(把槐花饼切或者用手撕成三四厘米见方的块儿或条状),翻炒几遍,倒少许味达美。把佐料面、咸盐放齐,加适量水,在放里一小绺单县本地生产的纯地瓜粉条。炖的粉条儿不软不硬时,再放一些香菜、蒜苗沫儿,淋些香油,一盆鲜美无比,味道独特,清香四溢,馋死吃货的槐花汤就上桌了。

你吃过鸡鸭鱼肉,甚至满汉全席,不一定吃过我们大美单县的槐花饼;你喝过山西的丸子汤,陕西的羊杂汤,河南的胡辣汤,洛阳的不翻汤,淮南牛肉汤,江西的瓦罐汤,武汉排骨藕汤等,你不一定喝过我们家乡的槐花汤。那喝起来就一个字——美,两个字,陈士美他爹——老美!

稍微大的就是槐花完全开放了的,就像一群展翅的白蝴蝶,落到了盆子里,落到了筐子里,落在了案板上。它们有时候你追我赶,有时候在捉迷藏,它们的心情都特别舒畅!鲜花能开几日红啊?还是趁着不老,赶紧吃掉吧。

开放的槐花就不能像花骨朵儿那样吃了,最好是蒸着吃。还听人说用槐花包饺子吃的,我是没有吃过,不知道什么味道,也不知道好不好吃。

其实蒸着吃也很简单,先把槐花洗净喽,滤净水,放到盆儿里,往盆里加入适量面粉、盐、花椒粉、佐料面儿等,放到箅子上蒸熟。往里放面粉是技术活儿,放少了,蒸出来的槐花腻,不好吃。面粉放多了,就盖住了槐花的味道,所以放面粉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行。把蒸好的槐花里放上香菜,蒜苗儿,香油和蒜泥等,一盆儿上等地蒸槐花就上桌儿了。

你先尝尝,是不是很好吃呀。你要敢说不好吃,我一口气给你娶九九八十一个老婆,看你还敢说不好吃!跟你说个笑话儿,本来咱们国家就男多女少,我哪有那本事呢!还是跟你说说那天回老家发生的故事吧!

在我们村东北角儿一里多地的地方,有个村子叫张庄。我们两个村儿同属于一个大队。叫张庄这个村名的太多,不知是谁给这个庄起了个“肉头张庄”的名字。从此,肉头张庄就名扬四海了。可是村里人不让那么叫,肉头,肉头怪难听的,他们说俺叫“举人张庄”,至于村子里出没出过举人也不得而知。别看庄名肉头,可庄上的人一点儿也不肉头,都挺好的,都很善良。当年给我介绍对象的媒人就住在这个村里,啥时候见了面儿都像见着恩人似的,一辈子也忘不了人家的大恩大德!

我家有几分“庄头荒”就在张庄村西路北。那天我和老婆在那儿干农活儿,给我家地挨着的那家大嫂正好拿镰刀削槐花。说话间她知道我家没有槐树,就实心诚意的要我削些,吃个稀罕。我也没客气地拿起镰竿就削了十几枝。这时,大嫂又连忙回到家搬来了板凳,拿来了塑料袋儿,非常热情地让我坐下来,把槐花撸到塑料袋儿里。

说句心里话,把槐花削下来,撸到袋子里,拿到市场上十元一斤好卖。这就是农村人,这就是“肉头”张庄的好心人,白让你吃不说,还忙不迭地给你搬板凳,多么善良啊,多么仁爱呀,又多么正能量啊!咱农村人就这样,厚道,懂得分享!

我边干活边说话,得知她膝下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儿子年前得了一场大病,花了有30多万,农村人谁家有那么多钱看病呀?无论是亲戚还是邻居,沾亲的带故的,只要是知道的,没有不给她家捐款的。有拿一头二百的,有拿三百五百的,还有拿一千两千的都有。花了那么多钱,总算给孩子拉出来一条赖命。医院一小部分钱,医院也没说啥,就顺利的出院了。

真的感恩亲戚朋友,感谢左邻右舍,医院,感恩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说着说着,大嫂激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我安慰她,都是您行善积德,虽然花了一些钱,但孩子的身体恢复了健康,没有比一家人在一起更幸福的了。

槐花固然好吃,但槐花里也有酸甜苦辣!最后赋打油诗一首:

夸槐花

老院有棵槐,先人把树栽。

谷时时节至,槐花正盛开。

托青花瓣白,蜂蝶把粉彩。

遥知不是雪,自有清香来。

有心摘几把,害怕把手扎。

为荐嘉客迫,一串一串掐。

可以救人命,不要小瞧它。

古人赞牡丹,今我跨槐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bhjb/1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