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闫小杰诗歌作品集《芮鞫听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作者继诗集《岁月无痕》《远山有梦》《诗韵龙泉》《守望炊烟》《汭河时光》《山河岁月》及散文集《无调之歌》之后正式出版发行的第八部个人作品集。诗集《芮鞫听风》是诗人闫小杰“诗写崇信”原创诗歌作品集,收录了近年来作者写崇信风土人情、山水风物、乡情村韵、景区景点、乡村振兴、产业开发等主题诗歌作品近余首。诗集分古道遗风、一阕旧词里的繁华、公刘故里、流过诗经的汭水、乡情村韵五辑,以诗歌的方式,全方位展现了崇信县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山水之美。

诗集封面图

诗集目录

目录

第一辑:古道遗风

龙泉八景(组诗)

一个人的芮鞫(组诗)

芮鞫人家(组诗)

草木之心(组诗)

芮鞫深处,听西北风喊出万物的心声(组诗)

风从塬上刮过(组诗)

芮鞫年(组诗)

芮鞫春声(组诗)

秋风掠过虎啸山庄(组诗)

唐帽山顶,云作方舟(组诗)

第二辑:一阕旧词里的繁华

古木之心(组诗)

在汭龙堡,觅一缕乡愁(组诗)

大雪落下,凤翥成为一卷经书(组诗)

唐关古道(组诗)

唐朝的脚印(组诗)

徜徉龙泉夜市,在天上的街市里梦回大唐

芮鞫,一阕旧词里的繁华之梦(组诗)

在绿源美,遇到岁月的源头(组诗)

一座城,盛满古老的时光(三首)

汭声灯影

第三辑:公刘故里

公刘故里(组诗)

被农事喂养的村庄(组诗)

人间烟火(组诗)

龙泉山寺,山桃花打开春天的经书(组诗)

俯瞰汭川,草木庄稼中都有一缕神性的光芒(组诗)

公刘故里,牡丹盛开成仙境(组诗)

芮鞫槐风(组诗)

槐花飘香,是山村从未走出的梦乡(组诗)

古典的芮鞫(组诗)

山寺雪声(组诗)

第四辑:流过诗经的汭水

雪落汭河湾(组诗)

芮谷之境(组诗)

汭河时光(组诗)

芮鞫冬韵(组诗)

穿过诗经的汭水(组诗)

在诗经的画外音中,走入山情水韵(组诗)

山野之光(组诗)

春风掠过芮鞫(组诗)

在芮鞫桃花声里,聆听禅音(组诗)

汭河湾湾(组诗)

第五辑:乡情村韵

黄寨原,一卷诗经里的繁华(组诗)

古典锦屏,遍野乡愁(组诗)

木林塬上,听草木诵经(组诗)

在柏树,听苹果花盛开的声音(组诗)

在黄花塬,千万朵杏花照亮烟火人间(组诗)

在新窑的山情水韵里徜徉(组诗)

赵湾,一阕旧词里的古风(组诗)

西刘村意象(组诗)

写意黄寨塬(组诗)

一只苹果唱起的信天游(组诗)

《芮鞫听风》序一

一夜梅花春信至

马宇龙

崇信,是一个来了就想写诗的小城。

史载明朝嘉靖年间,湖广进士柳仲庭远赴陇上崇信任知县,面对叠翠秀丽的锦屏山,不由吟哦成诗:“一夜梅花春信至,开来全仗五更风”(《锦屏山》)。在一个生于钟灵毓秀的南方人笔下,西北苦寒之地,竟是如此美好。锦屏山位于崇信县城南,与之隔汭河川相望者,即为龙泉寺。柳仲庭登临龙泉寺,又诗兴大发:“龙泉山水古佛堂,流水潺潺绕石廊。人道蓬莱无处觅,谁知仙境在斯方。”(《龙泉寺》)

这是明代文人笔下的崇信。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山西孟县人武全文就任崇信知县,面对崇信山水,又赋新篇:“芮鞫飞霞笼渡头,鸣涛日夜不知休。逢迎无意同流水,宠辱都忘逐野鸥”(《汭水观涛》)。汭河川一幅美丽的画卷跃然纸上。无独有偶,民国十一年,一个叫曹英的湖南益阳人,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归来,车马劳顿来到崇信。他是崇信的新任知事。这位法科举人感于崇信铜城峡口的那棵唐槐,乃作《峡口庙唐槐》:“古干浓阴自李唐,半枯已阅百沧桑。十围风雨南柯下,几许人经入梦忙。”

古代延及民国相习,皆异地为官,且两地之远,动辄千里,恐是形成鸡犬升天之势。柳仲庭、武全文、曹英羁旅崇信,留下了不少美文佳构,后人因读其文而知道了他们在崇信的点点滴滴,也感受到了崇信的温婉多姿。与他们四处为官、上命治所不同,我的父亲由鲁入陇,一生付之崇信,再无迁移。父亲来崇信纯属偶然。恰是因这偶然,注定了我的前三十年,几乎全在崇信度过。少年为赋新词强作愁,我的青少年,是与诗歌一起成长的,面对窗外流动的白云,曾痴痴写下“那些日子想写信,展开信纸,却不知写给谁”这样的句子。刚到机关工作那年,认识了同为机关文书的闫小杰。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拿了一本油印的自选诗集,字是铅字打在蜡纸上、用手推油印机印出来的,虽是古旧,当时却比手写蜡版要先进好多。我依稀记得,油印诗集封面上有幅简笔画,一朵白云,书名:天边一朵云彩。

都是二十啷当的年纪,都是舒婷、杨炼、顾城等那一代诗人旗下的“发烧友”,于是以诗结缘,酬答唱和,有来有去,一晃时光就滑过了三十多年。三十年,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我离开了崇信,几乎很少写诗了。而他,最初的那个青涩少年已经变得其腹如盎,不再如天边的那朵云彩般轻盈。不过,有一点一直没变,那就是,他像一只执拗的小蜜蜂,在诗歌的花园里一门心思地采撷诗意。世间所有的成功都在于坚持。就是因为他的虔诚与勤奋,硬是把自己写成了崇信文联主席,还获得了甘肃省第六届黄河文学奖。获了奖,当了文联主席,还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创作,这不,拿到我手中的这本诗集《芮鞫听风》,都不知道是他的第多少本专著了。

翻开诗集,我又想起了那句话:崇信,是一个来了就想写诗的小城。跟柳仲庭、武全文、曹英他们一样,闫小杰也不是本地人。当然也不是羁旅崇信,他的故乡位于崇信东邻的泾川县,两地一衣带水,山体相连,同风同俗,加之他在崇信工作多年,“一棵乡土树/一直活在山中/活在人心中/实属不易/一个人在远走天涯的路上/辜负了的/一棵乡土树/在枝繁叶茂或花香袭人中/会慢慢偿还”。这部书,是他写给第二故乡崇信的偿还之书。他写“龙泉八景”,写崇信的古木之心,也写崇信的唐关古道、人间烟火;与公刘稼穑;和康王谈兵;在木林塬上,听草木诵经;在柏树山间,看苹果花开。由历史向今天,由今天而未来……他把一些分行文字偷偷摸摸、不知不觉深入到崇信的枝枝叶叶、山山峁峁和角角落落,冷不防让你浑身激灵一下。

闫小杰无疑是凭生活经验取胜的诗人,总揽全书,许多诗作里缀满了乡土生活的个人记忆,挟裹着历史风云的斑驳痕迹和当下时代光阴的零落印记,几乎好多诗中都闪现出沧桑、守望、炊烟、光芒、草木、五谷、吹弯之类的语词与意象,包含着浓烈的乡愁、亲情和游子的复杂心绪,宛若一个人“在芮鞫生活久了/就会成为/《诗经》中的一个篇章/内心的风雅颂/会成为一条汭河/豪迈或婉约的歌唱/所有的向往/都会升华成/这方山水中的天堂”(《行走在芮鞫大地的旧时光里》)。从诸如此类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以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深情凝视,来回应生活本身,探寻一事一物本相。诗句简单通俗,晓畅质朴,描绘物象和作者心意能够妥帖勾连,呈现出由心及物的绵长情思。在一定程度上,闫小杰诗歌创作营构了敦厚的沉思和沉静的冥想两种特质,没有刻意追求新异与繁富,极少精心打磨雕琢,也缺少过于复杂的写作技巧。这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许是他的作品显现出同质化弊端和匮乏象征性、复合性、多义性相互交融的原因之一。当然,将崇信作为一口深井,多年孜孜以求,开掘新意,不失为一次诗歌长跑途中的变速与换档。

“一夜梅花春信至,开来全仗五更风”。有崇信的“五更风”,才有闫小杰的《芮鞫听风》;有崇信的“五更风”,才会有他诗歌艺术探索路途上的“春信至”;有了闫小杰和他的《芮鞫听风》,有了那些对崇信爱之所至的人,相信崇信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一定会“一夜梅花春信至”。

来吧,在这个来了就想写诗的小城,与君对酌,一起《芮鞫听风》!

是为序。

《芮鞫听风》序二

在汭水泛一叶扁舟

——与诗人闫小杰先生的文学交往

尚元

五年前的一天,天气十分闷热,我被拥堵在南阳一辆如同沙丁鱼罐头般密不透风的公交汽车上。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他用热情的乡音告诉我,准备推荐我的一部作品参加平凉市文联举办的文学名刊改稿会。

这便是我和诗人闫小杰交往的起点。当时,他的身份是崇信县文联主席,而我还在新窑乡下为实现写作的理想而苦闷不已。就文学这件事情,一旦开始思考创作的意义和价值,那就会变得艰难而令人沮丧。这正是我当时的状态。不过,那次活动的经历十分愉悦,这又是文学之外的话题。我记得活动结束从平凉返程时天色已经暗下来,闫先生驾车,我们穿越黑夜,一路都在高谈文学,交流感受,大有相见恨晚之情。从那一刻起,我才发现热衷文学的人其实并不孤独。所有的孤独感都是来自于错觉和个体的封闭,虽然那是人类终极的情感。

后来发生的事情很多,我须从更早的源头上逐一梳理。

十几年前,闫先生的第一本诗集《岁月无痕》出版,即轰动一时。那时崇信的写作者群体庞大,但少有作品付梓成书。闫先生的诗作可谓石破天惊,至少对于我这样入职不久又心怀文学梦想的人来讲,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心灵震感。无形中,立下一道巍峨的标尺。当然,这也开启了崇信文学发展的新阶段。现在回过头来看,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本土文学出版层面,除了马宇龙的长篇小说《天倾残塬》,这本书当属最早的正式出版物。之后,崇信的文学新书接连刊印,日渐丰富,但闫先生的这本诗集,在崇信文学史上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我所知道的是,一批投身写作多年的朋友终将以出版自己的一部作品集为目标,开始认真总结个人的创作生涯。

那时候的闫先生在柏树乡任职,距离泥土最近,距离乡土也最近,每天一睁眼都在和群众打交道,所以作品鲜活且富有创造,敏感而又摇曳多姿,既有对之前人生的总结,也不乏对现实的思考。我认为以《岁月无痕》出版为标志,那个时候的闫先生真正步入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和高产期。我是在年6月来到柏树乡的,做了一段时间的挂职干部。初来时,闫先生已经携着他的诗集荣调县龙泉寺管理局任职,无缘与他相见。但闫先生的诗人气质,如此亲切,我在柏树艰苦的工作环境里,总会听人说起他的一些与文学有关的故事。于是在那个时候,我拿起笔开始了小说写作。我想,这就是文学给人的榜样和力量。

在新的环境里,我们都在努力向更纯粹的文学靠近,虽然命运还未安排我们相见。龙泉寺闹中取静,极富灵性和禅韵,所以在这里,闫先生的诗意人生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他曾经告诉我,或在和煦的春风里、或在夏日的蝉鸣中、或在秋雨的绵密下、或在如席的飞雪时,他会在案牍之余一个人独自上山,默坐于无人问津的亭廊,泡一杯香茶,看看书,打发一天的时光。

诗人需要空间,需要想象,需要天马行空的自由,需要纵酒当歌的洒脱。龙泉寺给了闫先生最好的创作土壤,所以当他参破苦乐荣辱,领悟百味人生之后,在一个安静的午后给予了对方深情的回馈,写下那篇风清月朗的文章《龙泉寺是一杯茶》。我觉得独此一笔,已将一个景区的灵魂勾勒而出,淡雅、恬静,与世无争,没有此等心境断然难作此文,可见他为官作文的境界已与这山这寺融为一体了。于是在这一方秀色里,闫先生的诗歌创作开始呈现井喷之势,加之后来调任县商务局长,所有的文学作品无不根植于龙泉寺那几年所悟的道法和禅机之上。这段时间的作品明显具有博雅高深的品质,普世的悲悯、世事的沉浮、故土的眷恋、生命的丰满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始终未曾凋谢,始终都是他执着地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年时,他已先后出版了《远山有梦》《诗韵龙泉》《守望炊烟》等作品,获得了全省最高专业文学奖项黄河文学奖,他的诗歌影响力在陇东诗坛始终都是绕不开的存在。

作品是作者人格的投影。当一个人的作品广为传播,那么这个人便活在了公众的视野里。研读其作品,便能洞悉作者的心地。这也就是我们大抵可以通过一本书来判断一个人的缘故。在收获诗歌荣誉的同时,闫先生转任县文联主席,从此执掌全县文艺大旗,应该说从组织到个人,都是一件众望所归、喜闻乐见的事情。直到年,闫先生给我打来第一个电话,时隔数年,我辗转从柏树来到新窑,其中曲折加深了我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对文学的定位也在不断提高。这种磨砺让我如获至宝,从此有了和闫先生谈论文学的资格。

那次文学名刊改稿会之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的交往,就像泾河与汭河的汇流一样,总往一个方向奔涌。这得益于我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和文学观。或说,我们各自创作的情感积累和素材来源,均携带着泾河与汭河的水气,所以总能找到共鸣之处,尽管诗歌和小说的表达是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生活经历类似。我生在泾川,后来在崇信读书生活成家立业,是崇信的水土成就了我。而闫先生的故乡在泾川县王村镇掌曲村,那里曾发生过红二十五军进军陕北的四坡战役,有一座记录历史丰碑的红军楼。更重要的是,闫先生的故乡在回中塬上,毗邻崇信的柏树乡,受崇信的影响也更大。据我所知,他的初中生涯是在汭丰中学度过的,之后考入天水林业学校,创办清风文学社,毕业后在崇信县林业局参加工作,又几经乡镇磨炼,是当年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艰苦的童年在他的心灵深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少年时期又让他对这个物质匮乏唯独精神富有的年代充满幻想,以至于他的诗歌其实是脱胎于一种对乡情村韵无比眷恋的朴素情感。这是闫先生文学作品的根脉和基调,也是闫先生乡土题材诗歌写作的标签。

《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对闫先生的诗歌评价是:读闫小杰的诗歌让他想起古马和人邻,想起甘肃的大漠与戈壁,想起麦地与村庄,闫小杰的诗歌具有典型的西北诗风,空灵、质朴、豪情万丈,富有意境之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现在,当我们谈论文学的时候,总会低头去审视脚下这片诗意盎然的土地。汭水湾湾,岸芷汀兰,在这条从《诗经》中穿流而出的河泽之畔,公刘教穑,既庶既繁,我们都是这方古老土地生发出的平凡而倔强的种子。我总调侃闫先生:三千年前,有人站在汭河边写诗,三千年后,还有人站在汭河边写诗。在汭河泛一叶扁舟,借景抒怀、以诗作伴,当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业。我宁可相信,闫先生最早萌生诗意的那会儿一定是在中学时代,是站在汭河岸边开始最初的遐想和眺望,少年与诗就像中年人与酒,缺之则人生乏味。我想,正是汭河水见证了一位诗人的成长。

闫先生履职文联,又创作了《汭河时光》和这本《芮鞠听风》(原名《诗写崇信》),还编辑出版了《风雅颂崇信》和《十年种木长风烟》,以独乐带众乐。可以说,这个阶段,他把写作的精力几乎全放在了汭水河畔。有时候,我们相约去乡间采风,所见事物,闫先生皆能采撷入诗。你会在数日之后惊讶地看到他成章成组的长短句,这着实令人钦佩。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真正的诗人是天生的,小说家可以后天再造。诗歌的诞生从来都是即兴而为、率性而作。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宝石,是浑然天成的文字艺术,当一个人眼中有景、心中有情,自然会言中有诗,诗中有画。

很难忘年冬天,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启动仪式在新窑镇举行,闫先生带领市县书法家在赤城移民新村写春联,当时漫天飞雪,山川俱白。如此恶劣的环境,唯独诗人的内心是欣喜的、狂放的、积极的。我们回到镇政府食堂,把酒言欢,其乐融融,我第一次领略到文艺大家庭的温暖。逐渐的,在闫先生的介绍下,我也结识了很多县内外的文学工作者,一步步融入到了这个优秀的集体。翌年夏,我从新窑镇调到县委报道组,因为工作上的关系,经常和闫先生打交道。有时候,我会在闫先生的办公室里坐一个上午,聊的都是写作方面的话题。文艺是相通的,我从闫先生的诗歌经验里得到了不少启发。我发现当小说在现实刻画方面出现问题时,不妨进行适当的朦胧处理或者跳跃,用一点巧劲,把具象化为意象,反而会产生不可思议的表达效果。小说不一定都是那种赤裸裸的现实和血淋淋的残酷,不必非得时时刻刻给人以现场感,诗意的表达反而会让作品呈现出一种惊世骇俗的美。这也许是我今后追求的一个方向。

年,我调入梦寐以求的县文联和闫先生并肩战斗,和一个能带给你思考和进步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畅谈文学守正文艺方向,何其之幸。闫先生在诸多方面都给了我不小的帮助,虽然年龄上长我十二岁,但他从不以文学前辈的身份自居。与闫先生为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瞻仰过他小时候住过的窑洞,去过他曾经放牧的山坡,他怀念故乡的草木与庄稼、亲情与故人,而我对自己的故乡同样热爱。闫先生好几次来到我的老家,在那颓废的村庄里,欣然以诗歌的方式给予无私的赞美。从此,我那小小故园也被诗风沐浴。

闫先生的诗歌是在一枚“邮票”上的写作,这邮票既是余光中的邮票,也是威廉福克纳的邮票。闫先生的这枚邮票,正面写满小地方包罗万象五彩斑斓的世态,背面则透出如月光般洁白的、隽永的乡愁。

《芮鞫听风》后记

《芮鞫听风》后记

闫小杰

“芮鞫”一词,出自于《诗经·大雅·公刘》篇:“止旅迺密,芮鞫之即”。这便是崇信素有“公刘故里”之称的历史文化渊源。散落在这块土地上的历史遗迹、文物遗存以及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时光碎片,千百年来,有力的佐证了崇信,就是古时的“芮鞫”。

有千年汭河涛涛不息的涤荡,有“公刘教穑”绵延的芬芳,有《诗经》衍生的灿烂光芒,亦有唐关古道上历史轶事的畅响,使得崇信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古风悠悠、山情水韵,更加充满诗情画意。作为多年来生活工作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作为一个一生充满文学情结的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以“诗写崇信”的乡土情结,在苍茫黄土大塬、汭河两岸,捡拾起时光的碎片,记录下山河岁月的大美,成为这本《芮鞫听风》的成书初衷。

“写诗是一种自我修行”。诗集中的诗歌,是我在这块土地上诗意修行的记录,作品尽管粗糙、稚嫩,尚不能很好的呈现给读者和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走进一个完美的“芮鞫”画卷,只是以满腔的热爱之情,抒写情怀、讴歌山水、敬畏故土而已。

我一直以为,古老神奇而美丽的崇信,就是一部史诗、一部曼妙的长剧,故人曾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了一出出美丽的传奇,今人踏着故人的足迹,创造出了更加美轮美奂的故事,使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幸福,岁月静美,安居乐业。

诗歌言志。屈指算来,已在崇信这块土地上工作生活三十年,早已把自己融入到这方山水和人情冷暖之中。在汭河上踏浪、在龙泉寺品茗听雨感受风情、在唐帽山看云卷云舒、在三千年古槐下聆听遥远的梦境、在五龙山顶感受大唐风韵,在历史遗韵中,感受到了山水人情的美好,在一个个古风悠悠的村庄里,守望乡愁,在民俗风情中,找回逐渐走失的村庄旧事,在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感念幸福生活的来路与归途。这些都成为我诗歌创作的载体与不竭源泉。而今已届知天命之年,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不再以内心风花雪月、阳春白雪成为诗歌的灵感来源,而在以另一种成熟的旷达开阔和对世事人情的深刻理解,活出诗歌,而不是写出诗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呈现给读者朋友的这本《芮鞫听风》,且做这块土地上的一个画外音吧!

愿更多的人,能走进古典芮鞫,在这块承载着《诗经》悠长的韵味中,感受这方山水中历史文化的美好。同时也衷心希望各位方家、各位朋友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芮鞫听风》的付梓问世,我要真诚的感谢社会各界及各位文朋诗友的关心支持,特别感谢著名文化学者李世恩先生题写书名、著名作家马宇龙、尚元两位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拙作作序,也感谢各位文友,在书的编辑整理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改进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闫小杰简介

闫小杰,笔名原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平凉市作协副主席、崇信县文联主席、《崇信文艺》主编。在《飞天》《星星》《当代作家》《满族文学》《中国诗歌》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多首(篇)。曾获黄河文学奖、崆峒文艺奖、首届周伦章文学奖等文学奖项40余次,出版诗歌散文作品集《守望炊烟》《山河岁月》《无调之歌》等8部,发表关于芮鞫文化论文数十篇,主编文集《风雅颂崇信》《十年种木长风烟》等。

来源:崇信县文联

编辑:市文旅局信息统计科

备注

平凉文旅旨在宣传平凉文化旅游,欢迎转载。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fbfw/1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