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现在是越来越多,而且每年都在逐渐的增多,为什么现在我们社会上面那么多人患上了高血压呢,这个和我们现在社会上肥胖的人增多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血压和肥胖有关,高血压还和年龄有关,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减肥并且注意自己的饮食,那么高血压是可以降下来的。

洋槐花

高血压患者应该如何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呢,很多高血压患者虽然知道饮食很重要,但是却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遵守,其实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最需要的就是清淡。

槐花指豆科植物的花及花蕾,但一般将开放的花朵称为“槐花”,也称“槐蕊”,花蕾则称为“槐米”。常植于屋边、路边,中国各地普遍栽培,以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为多,一般在每年4-5月开花,花期一般为10-15天左右。洋槐花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每到花期来临时,一串串洁白的槐花缀满树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古代中土与槐花有关的诗歌,比如:“袅袅秋风多,槐花半成实”(白居易《秋日》),“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子兰《长安早秋》,这些诗歌歌咏的是中国本地物种国槐,而非洋槐或者刺槐,因为洋槐自北美传入中国的时候已经是19世纪下半叶的事了,这个问题一定要辨析清楚。

1、洋槐的植物学名称叫做“刺槐”,为豆科植物刺槐属植物;国槐植物学名称叫做“槐”,为豆科植物苦参属植物。为北京市市树。

2、花期不同。洋槐花期在4-6月份,电视剧《五月槐花香》指的是洋槐花;国槐花期在盛夏,7-8月份。

3、花的颜色不同。洋槐花纯白;国槐花淡黄,槐米黄绿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染材,对织物有非常显著的染色效果。《本草纲目》记载:“黄花未开时,状如米粒采取,曝干炒过,煎水染黄甚鲜”

4、味道不同。刺槐花味道香甜,基本不入药,是好食材;国槐花基本没有香气,味道苦,花和花蕾入药。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槐米

5、叶子不同。洋槐的叶子一般呈椭圆形,没有叶尖。而国槐的叶子呈长圆形,有叶尖。

6、树皮不同。洋槐树皮较厚,纹路较为明显。国槐则反之。

7、果实不同。洋槐的果实呈扁平状,果期8-9月,不入药;国槐的果实呈念珠状,果期8-10月。槐角是常用的中药。

8、刺的区别。洋槐又名刺槐,有叶托刺,国槐没有。

紫花槐植物学名富贵树,又称香花槐,属于豆科槐属植物,是珍稀的夏、秋季蜜粉源,兼具观赏、绿化、保土、固沙的作用。原产于西班牙,60年代引入我国。香花槐的花期和刺槐差不多,不过区别还是有的:香花槐叶片互生;刺槐叶片通常对生。香花槐花为总状花序,紫红色;刺槐为穗状花序,白色。刺槐花可以食用;香花槐花不可食用。

国槐米

国槐花味苦酸咸,不好吃。白居易《秋凉闲卧》诗云:“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可见即使花落一地,古人也是不愿意食用的。古人对国槐的食用主要在叶,其实国槐叶也有异味,开始是喂动物,汉代公孙诡《文鹿赋》“麀鹿濯濯,来我槐庭,食我槐叶,怀我德声”,带着些求贤的意味,现在还有许多地方用来喂养禽畜。魏晋以后,人们才开始食用槐叶,宋代发明了槐叶冷淘。冷淘其实就是冷汤面,炎炎夏日,自然冷却的汤水加了颇具阴寒之性的槐叶汁,也就变得清凉解暑,苏轼《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苏辙《逊往泉城获麦》:“冷淘槐叶冰上齿,汤饼羊羹火入腹。”可见当时的人们都是喜欢吃的。明《救荒本草》记载:“救饥:采嫩芽煠熟,换水浸淘,洗去苦味,油盐调食。或采槐花,炒熟食之。”槐花食用的记录才零星出现,但只是饥荒年代才这么吃。到清末期,涌现出大量关于槐花食用的文字,但食用的已经是味道鲜美且营养价值很高的洋槐花啦。现在园林中有许多变种,颜色越来越丰富,比如红花刺槐,身上有刺,是洋槐的变种,按理说也应该能吃的,但有文章显示红花刺槐花有致毒成分,可以制作潜在生物农药,毕竟没有使用历史,还是不吃为妙。

用于制作槐花荆芥饮、槐菊茶、大黄槐花蜜饮、马齿苋槐花粥、地榆槐花蜜饮、两地槐花粥和槐花清蒸鱼。在农村,槐花可入药,有去毒之效,还可包制成槐花饭,不仅如此,还可以包成槐花包子。

国槐米味苦,性平,无毒,具有清热、凉血、止血、降压的功效。对吐血、尿血、痔疮出血、风热目赤、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淋巴结核、血管硬化、大便带血、糖尿病、视网膜炎、银屑病等有显著疗效;还可以驱虫、治咽炎。槐花能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减少血管通透性,可使脆性血管恢复弹性的功能,从而降血脂和防止血管硬化。

槐米茶

在食用槐花方面,由于槐花性凉,所以平常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食用。食用时可配枸杞子和红枣,也可以直接购买复方槐米茶。

上文我们介绍了为什么现在我们社会什么那么多人患上了高血压,高血压这种疾病和年龄以及肥胖都有关系,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避免肥胖,并且可以积极的锻炼身体达到减肥的效果,上文提到的槐米有非常好的降压功效,现在以有槐米茶适合高血压患者饮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thaituna.com/htzqxz/12256.html